第四百二十三章 以不变应万变(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344 字 2个月前

看到其他人散去,赵煦说道:“两位先互相认识一下,枢密院王忠凯,有出使蛮夷之国经验,通晓契丹、西夏、女真多国语言,精于斡旋之道,钟卿要好好学习啊。”

“这位是钟卿,五品采铜使、惠州铸钱监大监,声名虽不够显赫,但为我大宋贡献巨大,今冬看到我大宋黎民面临冻毙之危,一番琢磨制出陶土火炉,冻毙人数锐减,此物今后还要普及军中。”

之前的话王忠凯倒是没有在意,听说还能用于军中,王忠凯稍稍有点吃惊,但随即恢复镇定。

赵煦介绍完了两人,王忠凯和钟粟互相点头示意,就算是认识了。

“两位今后代表我大宋,一定要精诚团结,面对契丹使者,自然要言行有度,不可盛气凌人,也不可有谦卑之色。”

“至于我大宋的态度,之前已经有了定论,辽使很有可能提出归还西夏的土地,也可能会提出别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不可答应,其他方面,到时候看辽使的说法再随机应变吧,不过你们两位要心中有数。”

赵煦叮嘱了一番,便让王忠凯和钟粟离开了。

其实现在说太多也没什么用,大宋这边只是猜测而已,辽使会提出什么,暂时还不好判断。

但钟粟可是很清楚,辽国总体的想法就是为女婿西夏争取一些利益,说是要归还土地,契丹也只是设想而已,能不能办到,他们也心中无数。

两人出了勤政殿后,钟粟倒是显得不慌不忙,王忠凯反而有点急迫。

“钟管勾,你可曾

出使过其他各国?”

王忠凯对钟粟不太熟悉,仅仅在枢密院听说过一点点,加上目前赵煦的介绍,他现在很是纳闷,钟粟究竟是怎么个来头,怎么哪个方面都要插一手。

如果说别的方面也就罢了,这糊弄契丹使者的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关两国的战和问题。

作为契丹使者,肯定也是辽国精选的人物,智商情商一定不会太差,一时应对失误,恐怕会授人以柄的。

自己在枢密院多年,虽然是第一次挑头接待外国使节,但好歹是见过大阵仗的,甚至还随团出使过契丹,多少有一些经验。

如果不是枢密院负责外事接待的人员面临新老交替,他都没有资格来担任正管勾。

“没有。”

钟粟的回答就是简单的两个字。

“那钟管勾可是已有计策?”

“没有。”

“那当如何?”

“王管勾,送你两句诗听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钟粟说完,王忠凯在嘴里嘀咕了一番。

“钟管勾的意思是以不变应万变?”

钟粟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契丹的使者都还没来,是方是圆都说不清楚,还能怎么样。

“钟管勾,事关重大,不可儿戏啊,你我现在身居要职,肩负重任,不可玩忽懈怠的。”

王忠凯总觉得钟粟有点不靠谱,至于哪来不靠谱,想来想去,觉得全身上下没有一处靠谱的。

倒不是说钟粟没有优点,只是王忠凯觉得钟粟干别的也许可以,但要接待外国使节,似乎不太合适

这种事情看起来就是陪着吃吃喝喝,但到了关键时刻,一句话说得有问题,都有可能左右国家的前途命运。

“你放心,我虽然胸无万千谋策,但却坐怀一道。”

王忠凯一听,顿时乐了,还有道,你以为这是在做学问?

钟粟看到了王忠凯的不满,也不在意,接着问道:“王管勾,接待契丹使节,哪一点最为关键?”

“当然是示之以强,让他产生胆怯之心,自然就可以拒绝他提出的条件,甚至让他都来不及提出条件。”

“那有如何做到示之以强呢?”

“按照以往的习惯,自然是要展示我大宋国家之富强,军容之壮胜,以气势威压之。”

钟粟听完,摇头笑了笑,这些都是老办法,也许有点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钟管勾为何发笑?”

“王管勾不必担心,我想问问,展示我大宋国家之富庶,军容之壮盛,一般会选择在什么地方?”

王忠凯虽然有点疑惑,但还是回答道:“大宋国家之富庶在他进入汴京之时可以做点文章,御街两侧的繁荣气象就足以让他为之动容,至于军容之壮盛,通常会选择在金明池,那里有我大宋水陆精锐的操练场所。”

“那就太好了,如果是普通的演武场,未必能够显示出效果来。”

钟粟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

“钟管勾这是何意,其实展示军威,也不是什么特殊手段,不一定起多大作用,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王管勾请放心,这次可能会有些不

一样,我要让契丹的使者心胆俱裂。”

王忠凯听到这里,满脸的不信,“钟管勾到底有什么法子,能说说看吗?”

“现在还真不能说,如果王管勾真想看看,过些日子才行。”

钟粟其实也就是个大概的构想,他的谋划虽然一定能成,但效果究竟怎么样,他也不太吃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