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新式科举(1 / 2)

“公子虽然从小跟随皇上打下的这个大明,不过终究还是没有体会到寒门子弟真正的困难,他们并非不想读书,而是这些教材大部分只有富贵人家之中有。”

“科举考试之所以选择那些自从古传下来的文章,作为考试的内容,主要也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获得教材的机会。”

林遥听了宋濂的解释,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就像是他现在在京城里面推广了新式的两本教材,一直有是在京城里面的附加子弟和教书先生才可以拿得到。

而那些从古上传下来的文章,并非是刚刚发行,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得到。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缩小了阶级带来的差距,给他们子弟更多的机会。

“那看来出教材的事情刻不容缓,一定要快一点把一整套的教材都出出来,然后推广到全国才可以改进科举考试。”

“看来公子确实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公子所著的心事,教材里面的内容甚是新奇,而且都是生活有关,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对大明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宋濂不愧是文化人饱读了诗书之后,仍然可以很快的接受这些新奇的事物。

“我编撰

的这些教材难度都是由最简单的理论到更为复杂的理论,如果想要大家接受更好的学习,必须先有一套成套的体系才行。”

“虽然这些理论非常的新奇,不过公子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找我们翰林院,等到回去之后我就会给圣上写奏折,求圣上批准这件事情。”

看来自己所做的事情宋濂也是完全支持的,而且还很愿意帮助自己的忙。

“那实在是太好了,我虽然知道这些理论知识,不过对于编撰教材还是缺少一些经验,如果能得到翰林院的帮助,那必然是如虎添翼。”

关于这个事情,林遥是不得不承认,他虽然能够记得起现代所学到的那些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以及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

但是对于编撰教材,他可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在现在他虽然对于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完全不了解怎么带学生。

所以刚刚编撰的那两本教材也已经是他绞尽了脑汁才从众多的知识里面挑选出来的最简单的知识拼凑。

虽然大家看着比较神奇,但是如果用于教学来说,完全没有理论体系。

在书本之中写的比较杂乱,没有规划。

和宋濂达成的共

识之后,宋濂在朱元璋面前呈上了一份奏折,是关于这样的心事教材编撰。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这样的新式教材十分新颖,可以先编撰一成套的教材出来,然后再决定能不能够发行全国,至于科学考试的事情,那更是远的没边儿。

对于朱元璋的认可,其实还有另外一方面是朱标的力量,朱标也对这一些心事的理论非常满意,认为这些理论如果学会了,绝对能够帮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取得较大的效果。

再加上京城里面的言论也偏向这样的新形象,才众多因素因素影响之下,朱元璋这一边,其实也在考虑要不要把心事教材放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其中朱元璋召见了林遥,林遥现在对朱元璋的想法就是把主要的精力全部都放在编撰教材上面,联合翰林院,先把基本的教材编撰出来。

朱元璋也同意这个想法,于是准了林遥一段时间专心研究编撰教材的时候。

可是没有想到新式教材的研究竟然进行的这样困难,时间一晃两个翰林院编撰教材,就已经过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时间里面,林遥完完全全把心思全部都用在了编撰教材上面,同时

锦衣卫那一边有两个兄弟发展的已经十分的壮大。

虽然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不过林遥现在还是个小孩子的样子,经过了两年,他现在已经八岁。

把这一套初级中级高级的教材呈上之后,经过了层层筛选和审核,最终才决定把这样的教材发放给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下令,整改科举考试,把新型的教材纳入审核的范围之中,不但要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考验学生的理论知识。

不出意外地,林遥又成了全国上下的红人,看现在的样子,出门在外别人看见了,如果家里有读书人的话,都要在远处拜一拜。

林遥在心里面想着,还真的是把自己当成文曲星一样的角色了,说不定以后真的能在文曲星的位置放上他的雕像。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果然是这些理论知识对大家有所启发,在生活中也能把这些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朱标和林遥两个人走在街上,一边看着书摊上面的农业用书,一边闲聊。

朱标指着一本新出的《晨露与农作》说道。

林遥拿起这本书一看,随便翻了几页,还真的发现这本书就是在新式教材里面找

的理论基础,以露水的形成过程为引子,发现了更多关于农作有关的技巧。

“现代书摊上不仅有新式的教材,几乎每一本书都和你有关,别看这些书名都和你没有关系,不过这里面的内容大部分也都是受了新式教材的启发。”

林遥点点头:“我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