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毫无出路无计可施(1 / 2)

“诸位爱卿,对于此次的旱灾不知可有良策?”

皇宫,朝堂上,李世民正在与众臣商议解决旱灾的事宜。

因为天气炎热,此时大殿里闷热无比。

太监刘公公此时正拿着蒲扇给李世民扇风。

朝堂下。

那些大臣额头上布满了汗珠,甚至有人忍不住时不时擦拭着额头的汗。

屋内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外面到底热到了何种程度。

“皇上!”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行礼道:“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缺水的问题。”

“只要有了水,一切将迎难而解。”

闻言,李世民沉着脸。

这还用你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可关键是没有水。

没看到连护城河的水都干渴了吗?

此时长安城也只有少数的几处水源供应,根本不够用。

哪怕是皇宫,也因为缺水,他身为皇帝已经两天没有洗澡了。

身上粘的不像话,浑身不舒服。

据上报,很多地方因为缺水,庄稼都十不存一,接连枯死。

虽然此时还没有传出人命的消息,但也只是早晚的事。

而且庄稼活不成。

这对百姓来说,和要他们的命差不多。

没有粮食,哪怕是渡过了旱灾,也还是没有出路。

想到此,李

世民看向了房玄龄。

房谋杜断。

一直以来,房玄龄都是李世民的智囊。

他只好求助的看着房玄龄,问道:“房爱卿,不知卿可有良策?”

闻言,房玄龄踏出一步,行礼道:“这些时日,老臣已去亲自勘察过。”

“长安的周边,目前只有渭水河与泾水河还有水,其他河流都已经干渴。”

“大唐各地,目前唯一水源充足的河流,也只剩下了泗水。”

房玄龄沉吟了一番。

继续道:“想要解决水源的问题,只有修建河道,把水引入大唐各地。”

“如此一来,部分庄稼应该还能挽救回来。”

“老臣赞同房大人的意见。”

杜如晦站出来附和道。

嗯。

李世民暗暗点头。

真遇到事的时候,还得是房杜这两位弘股之臣会来事。

至于其他人,都是一群只会说废话的人。

但很快。

李世民就皱起了眉头。

他说道:“修建河道引入水源,这固然是一个办法,只是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

“到时候,时间上也许来不及。”

“皇上所言甚是。”

房玄龄点头道:“老臣还有一个问题。”

“我大唐的各地地势不一,地势低的地方还好说,但那些地势

高的地方”

他沉声道:“恐怕修建河道也解决不了问题。”

此话一出,众臣都沉默了。

房玄龄的意思很明显。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也就是说,地势高的地方,哪怕是修建河道也解决不了问题。

沉思良久,众臣还是想不出办法。

当下,李世民也是果断道:“目前首要目的,还是先解决部分地方的水源问题。”

“至于那些生活在高处的百姓”

“如果实在没办法,就先让他们移居到地势低的地方。”

“等旱灾过去,再回去。”

话落,长孙无忌开口道:“皇上,可是只是如此一来,恐怕又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去年蝗灾刚过,百姓们恐怕没有多少存粮。

好在楚河贡献的红薯土豆产量给力,估计能维持一段时间。

但现在旱灾降临,百姓们还没来得及收成,损失不小。

现在庄稼枯死,没有了收成。

那么,就要靠国家来养。

那么多的人口,消耗肯定很大。

闻言,李世民看向了内务大臣,问道:“国库里还有多少余粮?”

内务大臣回道:“皇上,去年的收成虽然不错,但还要维持军队的日常消耗,能拿出来的恐怕

不多。”

李世民沉吟道:“除掉军队的开支,还能拿出来多少?”

内务大臣估算了一番,回道:“最多只能维持十万人半年。”

这只是保守的估计。

真要算起来,恐怕还不够。

而且,大唐的人口可远远不止这么一点。

李世民沉默了,他只觉得头疼无比。

刚经历蝗灾,还没来得及休养生息,现在又来一遭。

一时间,李二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房玄龄开口道:“皇上,我长安的周边因为地势不高,目前还有很多农作物没有枯死。”

“只要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应该还能挽救回来。”

“至于长安这边的水源问题,只能把渭水引入护城河,供全城百姓饮用。”

李世民暗暗点头,目前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喝江水,也总好过没有水喝。

再过一段时间,恐怕就要面临没有任何水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