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岭南多艰,青蒿一握(求订阅!)(1 / 3)

“西南边陲之地,丛林密布,瘴气横生。”

朱元璋继续说道:“除开道路一事外,最该注重,便是瘴气难题。”

“兵部可有良方应对?”

自始皇帝二十四年,屠睢被秦皇拜为国尉,领五十万大军征伐岭南。

中原王朝平定南方,就不得不面对原始森林的道路险阻和层出不穷的寄生虫。

后世岭南逐渐开发,再少见原始森林。

但在云贵之地,如今还有为数众多的原始森林。

瘴气则是历来让人头疼的另一项难题。

瘴气说到底并不是一种毒气,而是森林中各种各样有毒的蚊虫。

过去大军进入岭南丛林中,经常出现的腹疾,也就是拉肚子。

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言的疟疾。

在这个输血技术根本没有的时代,疟疾的传播基本都是靠按蚊叮咬传播。

防备蚊虫叮咬,实际才是第一要务。

降低被叮咬的概率,就能够降低患上疟疾的概率。

“岭南瘴气,兵部也并无太多办法。”

兵部尚书孙克义皱皱眉:“瘴气天然存在,我等也无办法让岭南瘴气消失。”

兵部尚书在这群人中,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洪武初年的兵部,更多是负责兵员训练、后勤补给等工作。

统兵之权,归属于大都督府。

而由于朝廷对云南之战的重视,兵员调度、后勤补给的工作,也都是中书省亲自负责。

兵部尚书,更多是个摆设。

“瘴气入体后的各种药材,总该是备足了吧?”

冯胜脾气不太好,直冲冲对孙克义道:“岭南多蚊虫毒蛇,各类驱虫药,兵部可有准备?”

兵部尚书不过二品官职,在冯胜这个国公面前,自然不敢大声说话。

孙克义低头拱手:“这些都按照惯例备下了,再多的就没有了。”

朱元璋微微敲了下桌面,让众人都将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

“岭南艰苦,大军必突袭快进,才能减免士卒之苦。”

“大军调集至湖广、贵州后,宜快不宜慢!”

“一鼓作气,打到云南府!”

“不要怕士卒掉队!不要怕跑死马!”

“能打多快打多快!”

“争取打到云南府过春节!”

“告诉傅友德,朕等着他的好消息!”

皇帝金口玉言,提出将要在云南府过年的想法。

文臣们当即开口称是,表示一定尽力而为。

徐达为首的武将,则是有不同的想法。

“陛下,如今距离年节只剩下五月时间,大军尚且未全部调拨完成。”

“仅仅是行军到云南府,恐怕都不容易。”

“何况把匝剌瓦尔密密谋良久,想必云南城墙高兵多。”

“想要攻下,非是旬日能成!”

徐达作为大明实际上的武相,对一线明军的情况,了解要比现在的朱元璋多得多。

老朱曾经也是亲自一手抓军事,甚至连百户级别的军官提拔,都要亲自过目。

但是自从大明创立之后,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让朱元璋分身乏术。

减少了对全国上下军队的了解。

军事方面,老朱关注比较多的,还是京城附近的十几万天子亲军。

这支军队握在手里,疑心病极重的朱元璋,才能够安然入眠。

但是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军队的情况,老朱就不甚了解。

如今的一线卫所明军,虽然也还能打仗。

但是大多都是抱着当兵吃粮的心思。

许多人甚至在临战征调之前,连刀都没摸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之前只摸过锄头和镰刀。

更别提军中各种花样繁多的火器。

“上位,别的不提,仅仅是训练他们火器作战之能,也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徐达陈词弊病:“今年内攻陷云南府,属实不太可能。”

火器发展之后,这种类似府兵制的农兵一体制度,已经发展不下去了。

一家一户的农兵,没办法进行数百上千人的队列训练和排枪训练。

出征前,大军统帅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训练他们的团体作战能力。

因而卫所军制,在刚刚推行没几年之后,就已经走到了没法进行下去的地步。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采用类似于秦王府农垦营的办法。

将传统单门独户的农户们统合起来,建设大面积的国营农场。

采用机械化耕种的办法,让农户们转变为农业工人。

数百人为一组的农场,就可以在冬季农闲时期进行军事化训练。

这些人进入军队后,就能够直接作为一个百户单位编组成军。

第二种,彻底放弃征兵制,而采用募兵制。

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终生制的军队。

第一条路仅仅适合在平原地区进行。

第二条路则几乎是一条毒药了。

全面职业化军队,并不适应大明如今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