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化肥增产,机械农场(求订阅!)(3 / 3)

人吃马嚼,最少也要翻三倍价格。

就这,大多数的商人还不愿意干。

原因很简单,这路线走一次就要近一年的时间。

稍有不慎,就要客死他乡。

尸身能不能回到故乡,都说不定。

这对乡土情节极其严重的当代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因此,塞外的几座城池,驻扎的军队几乎都是按草原部落民的生活方式生存。

只有少量的地方,能够进行农耕。

种一些草原上难得一见的农作物。

偶尔供应一些蔬菜粮米。

如果能够在东北进行农耕,就能够极大缓解高原上的粮食供应压力。

高原上并不缺骡马等牲畜。

可以将大量的牲畜,用做农业机械的动力。

无论是运输,还是种植、收货等方面,都能够用得上。

“老吴,今年工坊又新造出来一款插秧机,你有去看过吗?”

谈完化肥用量的问题,朱樉转而聊起机器的事情。

在满清大规模灭绝技术之前,中原就已经大量采用牲畜动力和人力的机械,来提升农业效率。

宋朝时,江南地区就大量采用秧马和莳扶,来辅助插秧。

吴根清也用过各式各样的插秧工具。

不过工坊新造的插秧机,还是令他大开眼界。

这个机器拥有极为复杂的钢铁转轮和木质包钢的零部件。

近乎于有一个人那么高,比一头牛还要庞大。

要有两头犍牛拉着,才能够在田里运转。

“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匠人们所说的效果,倒是能够省下不少的人工。”

“只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台插秧机,一天竟能够插秧20亩地?!”

一个熟练的农夫,一天大概也就插秧一亩地到一亩二分地左右。

如果采用抛秧,大概能有两亩地。

这一台机器,竟然能够顶得上十个人插秧的速度。

实在是让吴根清大开眼界!

往年,为了水稻种植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完成。

吴根清都要带着好几十号人,在田间地头忙碌一旬的时间。

这段时间过去后,每个人的腰几乎都要直不起来。

吴根清总是佝偻着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总是弯腰干农活。

“效率差不多。”朱樉点点头,用右手支着下巴。

看向远方地平线上逐渐出现,打着秦王府大旗的仪仗队。

“只不过这机器用起来,也不便宜。”

“一台插秧机光是材料和人工的本钱,就要近二十两银子。”

“更别提两头犍牛,那价格比插秧机还贵!”

“这一台机器,做出来贵,用起来也不便宜。”

“不少零部件,用不了几天就会坏。”

“总之一句话,用插秧机也许还比不上雇十个人来得划算。”

“不过,机器能够继续发展,总有一天会造出足够便宜好用的机器。”

说完,朱樉也不理会陷入思考的吴根清。

向着远处的秦王府仪仗走去。

来人是谁,他已经大概猜到了。

“你怎么来了?”

朱樉牵着徐妙云的手,将她从轿子里扶出来。

“来看看你,顺便出来散散心。”

徐妙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略带兴奋道:

“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吗?!”

朱樉想了想,倒是有了点主意。

不怀好意笑笑:“既然这样,那你就跟我来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