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1 / 3)

毛遂自荐之人唤作张茂,那个曹军大营门前守将,每次曹德过来找他哥,都是这人跑去给他通报。

因着他年岁不大,曹德当初还特地给他带了一把零食呢。

曹德眼里惊异,“你读过书?”

张茂往日里机灵活泼,此刻却多了几分腼腆,抓了抓衣角,老实道,“幼时家境宽裕,读过几年,只是后来老父过世,家中长兄继承家业……”

曹德立刻秒懂,同情地看了对方一眼。

一般人家都是长子继承家中大半家产,而幼子若是与其兄关系不善,很可能会在老父老母过世后,就被扫地出门。很显然张茂在老父过世后,就没分到多少家业,若不然也不需跟着他哥后头打仗。

曹德没多问对方家事,而是问起读了哪些书。

“《礼记》与《孟子》都读过,只是《易经》与《春秋》却没看完……”张茂心里忐忑,不知小郎君是否看得上自己。他读的书不算多,与军中的几位先生更是无法比,若不然也不会只是当个守门的,而是为主公出谋划策了。

军中的小将与几位先生都不愿去小郎君处谋事,但张茂不同,他虽读了几本书,但并不精通,更别提著辞赋文章,而身板也比不上寻常将士魁梧,每次战场上冲锋陷阵时都两股战战。

对他而言,若是能去小郎君那里谋事,那就是顶好的前程,谁不知小郎君待人一向大方。

曹德听他说已经读过《礼记》和《孟子》了,心中大喜,一般学童启蒙也不过是读《仓颉篇》、《急就篇》等,其中这《急就篇》与三字经有些类似,讲述了各种名物,既有姓氏人名也有臣民器物,甚至连药品官职都包含在内,这书不仅可以用来教学童识字,还可以传布知识。

而学童在经这两本启蒙后,才会读《孝经》、《论语》,至于《礼记》和《孟子》就更高深些。而如今降卒营里从大人到小孩,几乎都是文盲,所以曹德建学校,差不多也就小学水平,张茂这水平就刚好适用,不过还是要先考证一下对方水准。

曹德沉吟片刻,选了《孟子》中的一篇来考察,“‘善与人同’,何解?”

张茂眼里讶异,没想到小郎君竟已读过《孟子》,这倒是与主公不同……没敢多想,他连忙答道,“此乃孟子言,出自《公孙丑》篇,当取诸人以为善……”

曹德所选这篇是孟子劝人为善,以子路、禹、舜为例,讲述了两个层次的善,一个是对人为善,另一个则是以善服人。张茂既读过这篇,不过稍作思索便即刻答出。

曹德听了也满意,能将其中的典故大义都讲清,可见确实读过几本书,用来给孩童们启蒙足够了,这趟不算白跑,好歹找出了一个教书夫子。

“行,等我去与兄长禀报一声,你便去我那儿。”

张茂高高兴兴地应下,然后又听到小郎君唉声叹气。

只是才一个夫子哪里够啊,他至少要建十个学校,甚至可能还不止。

张茂犹豫片刻,还是大胆开口道,“小郎君,若是要找读书人,不若去兖州边氏、陈氏张氏等大族……”

曹德眼睛一亮,瞬间找到了新方向。

他之前就怎么没想到呢,普通人家读书不易,但是对于那些大家族,却是会有族学,族中子弟都可读书写字。

只是要想请这些大族子弟来教降卒子弟读书只怕不易,但曹德却不会轻易放弃。

等与亲哥禀报一声,就带着张茂去降卒营,先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住所,独门独户的小院。

“你暂且在这儿住下,一日三餐可去食堂。”

“食堂?”张茂不解,听着像是用膳的地方。

曹德点头,“与伙房差不多,里面自有厨娘开火。”

不仅如此,还有专门的婆子来浆洗衣裳,每月的月钱也是军饷的两倍,月初就定时发放,他只管安心去教学生,绝无后顾之忧。

张茂听着小郎君的对他的安排,又亲自去那食堂转悠两圈,此刻已近午时,一进去便闻到食物飘香的气味,这可比军中伙食要好多了。

最重要的是,他不用再像以前那天,整日担心受怕。

原本心中还有些担忧的张茂,这下是彻底定了心。

而曹德在将张茂安排妥当后,立即让人准备礼物,他要上本地的世家宗族挨家挨户地挖人。

*

边让这一个月都不曾出门见亲朋好友,只要想起那日在曹家宴上被一个小儿笑话,他就觉得脸上燥得慌。

他一向才思敏捷,平日里极擅辩论,所到之处皆为座上宾,那日却被曹家小儿讥讽为弃官而逃之辈。

边让懊恼生气的并非是被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