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扩军、搬迁(2 / 3)

种程度的强制征兵制。

而在战争初期损失巨大的苏联,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某光头最为擅长的征兵手段。

虽然相比更加拟人的光头,苏联强征之后的训练过程是有的,部队供给也是有的,但这种操作终究会制造在当前战争形势下最为要命的隐患——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士兵。

所以一贯被人诟病为,只将苏联视为“世界革命工具”,曾经依靠强硬手段在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为新生苏维埃赢得胜利的大胡子,和一众对于基层士兵关注较低的苏联高层,也开始在形势和薯条旅的影响下,修改自身的钢铁征兵理论。

2、更高效且有保障的训练方式

之前已经提到过的“智脑”牵头搞的收集战场残留信念能量的方案就是其中一种。

3、1938年的哈桑湖和1939年的哈拉哈河

前者是指在1938年7月-8月,苏日两国在距离海参崴西南112公里的哈桑湖畔发生的多次武装冲突。

后者是指发生在1939年5月-9月的诺门坎战役,而哈拉哈河——外蒙古和伪满洲国一处偏僻位置的界河,便是战役发生的地点。)

………………

而相比无论如何紧迫都必须要时间来完成的军队重组与全民动员任务,工业搬迁则是一个无论需要多少时间都必须紧迫完成的任务。

比历史中更加清楚,这场战争必然会波及苏联最为核心的国力基础——位于列宁格勒-东乌克兰一线的工业基地的大胡子,建立了比历史中只大不小的疏散委员会。

并将历史中7月4日才实质开始(有些地方直到10月5日才开始)的工业搬迁工作提前到了现在进行。

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柯西金、沃兹涅先斯基等一众在历史中声名不显的人,开始承担比历史中任务更重的搬迁任务——在薯条旅装备部的帮助下,这一次苏联人准备将历史中不给德国人留下一块砖的口号变为现实。

不过即使有远比小胡子的妥协政府更强力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氪金”解决运力问题的薯条旅装备部,这种工作也依然不是简单的将工厂和工人搬走那么简单。

工业原料的重新收集、运输与储存;

工业中间品的集中、转运与分配;

工业制成品如何从遥远的搬迁位置运输到需要这些产品的前线;

工人安置的住房、生活必需品与管理;

在之前还是荒无人烟最多有几户猎人居住的地方,新建新的工厂及其一系列配套措施;

维持电厂、水厂等保障转运工作的基础设施,运转到所有其他工厂都被搬走,并在最后将其也一起搬走。

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保障这些工业按照战时需求转产,且有大量熟练工人参军的情况下完成。

在历史中,苏联人以毅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完成了1910家大型工厂,总计约3万节列车和150万节车皮的搬迁。

并在工业体系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先前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在1941年生产了6590辆坦克(其中1/3是t-34或者kv坦克),而同期的德国军工只生产了5200辆。

至于其他诸如飞机、大炮等武器的产量,苏联更是在德国的两倍以上,很多武器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甚至没有上漆便被送往了战场。

而等到苏联缓过最初搬迁带来的动荡,苏联工业体系便通过更高效率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措施,大幅提高了武器产量,并将以工时计算的武器生产成本降低了60以上。

因此在本时空中,苏联人建立了更加具有雄心的搬迁与转产计划,以避免历史中搬迁时出现的一系列诸如设备丢失的混乱,并为建立在偏远地区的新工厂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当然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如顿巴斯的煤矿一样无法搬走的东西,为此与历史中有一定相似性的焦土策略,也开始以更有计划和条理的方式进行。

集中于电力基础设施与铁路运输的破坏,以绿皮模式进行。

集中于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机械教手段实施。

但在当前德国人尚未表现出足够让所有苏联公民打消投降倾向的暴行前,原本历史中引起了不少问题的农业生产破坏则被禁止了。

虽然在大胡子这里的说法是,这是为了不让农民们变成玄学事件可能的原爆点,但周围熟悉大胡子,特别是以兵人形式归来的联共(布)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大胡子正在修正自己的很多固有观点。

最后一点则是在工业搬迁转产,和大量熟练工人参军入伍后,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对此我们只需要知道,相比正在试图用拟人手段解决相同问题的小胡子和纳粹德国,苏联是真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

(一些解释:

1、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柯西金、沃兹涅先斯基

前三位分别是第一任和第二任疏散委员会主席及其副手,第四位则是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2、绿皮模式

即在绿皮用的时候可以维持运行,但是换成其他人来就不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