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 111 章(2 / 2)

入拐点,渐渐完成了从“军事演习,到奥运会,以及最后到春晚“的悲剧性的慢速三级跳。15世纪以后,随着甲胄工艺向豪华亮丽的装饰性发现,骑士比武大会更具庆典性和观赏性,类似现代马术项目也开始出现。比武大会也变得更加重注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使用的武器也变得与实战有所区别。16世纪,欧洲各国竞相举办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豪华奢侈的骑士比武大会,不过,此时的比武大会,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原始意义,并在17世纪后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早期的骑士比武大会形式比较简单,通常正式的比武必须提前3至6周发出邀请。比武时间多选在星期一。人们派出使者,发出信件,甚至贴出告示公布比赛的信息,有时也会向某个特定对手发出挑战。比赛胜利者往往会获得某种奖品。例如,1215年一些英格兰的男爵向阿尔比内托的威廉发出了比武邀请:“我们通知你,也敦促你,为了自己的名声,请备好马匹与武器,前来参加比武。谁要是获得优胜,就将获得某位女士为比武准备的一只熊。”

12世纪比武的骑士队伍总是以完整队形进行正式较量。最重要的是发动攻击时要保持紧密队形,集体冲锋打乱敌人,如果第一次冲锋得手,一般会杀个回马枪,从敌人背后发起第二轮冲锋。具体的比武技巧中,一般提到有五种刺法(长矛),依次为ze puneiz,ze triviers,zentuoten,ze rehter tjost,zer vol。具体指什么一直未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依次是集体正面进攻,侧面冲锋,单兵举矛攻击,原地举矛攻击,从后方举矛攻击。

冲锋之后往往陷入混战,此时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将敌人打下马来,使之丧失战斗力或被俘。抓俘虏一般由两种方法,一是用武器顶住敌人,迫使他认输并交出抵押品,二是强行将敌人拖到己方安全区,后者难度很大,因为往往是要将敌人连人带马一起拽走,而且还要抵挡敌人友军的干涉但此种方式被认为功勋卓著。

与集体比武不同的有布胡特比武(法语:behort,德语buhurt),在12世纪已经出现,最初往往与青年贵族的行剑礼联系在一起,于佩剑仪式后马上举行。(集体比武一般在仪式后数周易地举行)。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多名骑士以集体列队的形式进行,然而,与类似于现代军事演习的集体比武不同,布胡特比武更类似与现代的阅兵式,是一种骑术表演,列队□□。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最大的区别是,一般前者不使用(进攻性)武器,只使用盾牌(偶尔装备长矛,但从不用剑)。有时候布胡特“□□”中也会模拟战斗场面,但大家只是设法用盾牌将对手挤跑或打下马来,一般不会有刀光血影之忧。 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相当部分属于布胡特式。如皇帝亨利五世在1114年包围科隆时,就举行过大规模布胡特表演。1127年斯陶芬公爵的比武与1147年沃尔夫拉茨豪森的伯爵亨利举办的比武都属此类。总体而言,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更接近某种宫廷礼仪或表演,而法兰西的比武更接近军事演习或实战。

但在13世纪后,危险的集体比武逐步让位于布胡特式或一对一的特约斯特比武了。还有一种被称为特约斯特比武的方式,那是一种单兵比武,一般是两名对手对峙,持矛攻击,试图把对方刺下马来。而这个术语tjoste最早出现在维尔德克的《艾尼德》中:“他们斗志昂扬,冲向对方……

极富骑士风度地上演了一场特约斯特比武,他们矛无虚发,技艺高超,因此断矛无数,碎片飞迸。

但在13世纪后,危险的集体比武逐步让位于布胡特式或一对一的特约斯特比武了。还有一种被称为特约斯特比武的方式,那是一种单兵比武,一般是两名对手对峙,持矛攻击,试图把对方刺下马来。而这个术语tjoste最早出现在维尔德克的《艾尼德》中:“他们斗志昂扬,冲向对方……

极富骑士风度地上演了一场特约斯特比武,他们矛无虚发,技艺高超,因此断矛无数,碎片飞迸。

但在13世纪后,危险的集体比武逐步让位于布胡特式或一对一的特约斯特比武了。还有一种被称为特约斯特比武的方式,那是一种单兵比武,一般是两名对手对峙,持矛攻击,试图把对方刺下马来。而这个术语tjoste最早出现在维尔德克的《艾尼德》中:“他们斗志昂扬,冲向对方……

极富骑士风度地上演了一场特约斯特比武,他们矛无虚发,技艺高超,因此断矛无数,碎片飞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