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3 / 4)

蔡子思说他应该改名叫“奉先”,等于明晃晃嘲讽他与吕布一样背信弃义,为人不齿。

最后,吕布与吕丞相同姓吕,所谓三百年前是一家嘛,痛贬了钱希圣一顿的同时,还不声不响抬高了吕丞相。短短几个字,讽刺意味足够辛辣,却又能恰到好处地拍上级的马屁。

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果然,他这话一出,原本预备出来给钱希圣解围的吕丞相立马不作声。

然而钱希圣自觉冤枉啊!

八王久离庙堂,当初刘太后上位,对朝中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官场已经不再是八王得势时的官场了。如果没有他在其中推波助澜,八王怎么可能那么顺利联络到一众朝臣?

就连吕丞相,也是由他在其中牵线,才正式与八王结盟。否则就凭他女婿是吕丞相的学生这一点可远不能让吕丞相充分信任他,毕竟吕丞相桃李满天下,门生故吏多了去了,不差他这一个。

而且八王这个人有前科,当初先帝病危,他一心想要逼宫,若非技不如人,哪能安安分分装疯这么多年,远离朝政?即便是现在,谁又敢保证他没有异心?

万一是借这件事出山,重新出来搅浑水的呢?吕丞相是先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他忠心耿耿,几年前也是由他带头,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当今圣上。撇除这条不算,像吕丞相这种典型文臣,一向将“立嫡立长"视为国之根基,八王一非嫡二非长,继位的正统性远不及赵祯。

所以吕丞相是打心底防备着八王,且瞧不上他的。因以上种种,他自觉若没有他在背后牵线,代表整个刘家给八王做担保,以及他背后的“圣人"指引,吕丞相能那么轻易信任八王且与之结盟,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纠结起浩浩荡荡的反对派势力么?

钱希圣认为,这显然不能。

如今尘埃落定,他更是愈发以功臣自居。

至于给刘太后进献鼓动她称帝的奏折,那也只是缓兵之计,为了安抚住刘太后,让她知道朝中支持自己的大有人在,不至于将她逼得太急,从而使她轻敌大意。他自觉不同于别人,毕竟他经过刘家得到了“圣人"的点拨,知道刘氏决计称不了帝,这才放开手脚干。不过……他倒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私心。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原本“圣人"的意思是让一个官阶低微的官员上这封奏折,事后这封奏折被公布出来,也翻不了多大的风浪,不会太引人瞩目。

不过钱希圣到底存了旁的心思。

“圣人”被压制多年,年少气盛,钱希圣对他并不是很有信心,并不认为他能斗得过老辣的刘太后。

因此做了两手准备,违背“圣人"心意,不让低位官员上书,而是选择自己上书。

如此,若刘太后不顾劝阻非要称帝,那他就是从龙之功,前途不可限量!

若刘太后成功被阻止,那也无伤大雅,毕竟他事先已经投靠“圣人”,依然是甘蔗两头甜,两边都好。可万万没料到,刘太后不称帝也就罢了,竞然当着众人的面将他的奏折公之于众,这让他想两头好的期望落空,如今在知情人眼中成了一个大笑话。

不过他这人脸皮一向厚如城墙,并不把这当回事,依然笑嘻嘻和别人搭讪,参与到握手言和的行动当中。只有蔡子思,丝毫不给他脸面,明晃晃告诉他,自己瞧不起他,将他连皮带骨狠狠嘲讽了一顿。

饶是钱希圣脸皮再厚,也禁不住当着众位同僚的面被如此奚落。

一时脸皮涨红,眼球鼓得大大的,一副尴尬又不知所措的模样。

吕丞相思及他在其中也的确出了不少力,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功大于过,还是值得肯定与表扬的,于是任他尴尬了一阵子后,到底出来给他解围。

“诶,子思。你怎能如此说钱大人?大家都是同僚,往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这样大家以后怎么相处?况且钱大人其实也出了不少力,你不该这么说他…”

钱希圣一看吕丞相为他说话,也立马支棱起来了,得意地瞥了蔡子思一眼,也不受他那鸟气,冷哼一声,兀自找愿意接纳自己的人去了。

蔡子思看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指着他的背影又要说些什么,却被吕丞相按住。

众臣在慈寿宫门口耽搁了一阵,正要离开,却不妨见一个小宫女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龙袍正欲进慈寿宫。众人面面相觑。

不是不准备称帝么,怎么还送龙袍过来?是没来得及通知底下的人么?

吕丞相也皱了眉,正要叫住那名宫女,冯继恩却从里面出来。

他先是笑着对吕丞相颔首示意,而后接过小宫女手上的衣服就要进殿。

吕丞相喊住冯继恩,问他衣服是怎么回事,可是送错了?冯继恩笑答:“回禀相爷,没有送错。太后娘娘嘱咐,她明年二月要身着帝王之服去大宋王朝的太庙行祭祀大典。这会子尚衣局才将衣服做好,派人送来给太后娘娘试穿大小,好进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