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玄奘的故事(1 / 3)

吃完一碗面,李孝恭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乾庆元年终于到了入秋的时节,今日的早朝结束之后,李承乾便来到了太液池钓鱼。

皇宫内的内侍与宫女,比以前更少了。

自从母后与父皇离开皇宫,这庞大的皇宫内,也离开了不少宫女与内侍。

其实现在皇宫中的皇帝一家,也就这么几口人。

皇帝身边也没有这么多妃子,用不如此多的人手。

皇宫萧条了许多。

李承乾坐在水榭内,身后是婉儿与宁儿正在照顾着两个女儿,小女儿孟极还在学着说话,她开口讲话比较晚,现在三岁了,想要说一些太长的话,就会有些磕磕绊绊的。

婉儿一直教导着,希望女儿可以耐心些,慢慢说话。

小鹊儿道:“昨天女儿去看望爷爷与兄了。”

李承乾剥开杏仁的外壳,将果仁给她。

小鹊儿嚼着果仁道:“爷爷说有人说爹爹的坏话。”

“说朕什么坏话了?”

她不悦地努着嘴道:“有人说现在的爹爹登基之后,只关心三件事。”

李承乾道:“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三件事。”

“有人说,爹爹只关心他的钱,他的国事,与他平静的内心。”

李承乾提着鱼竿,抬首道:“那一定是你河间爷爷与江夏爷爷说的。”

小鹊儿还在嚼着杏仁点头,道:“嗯,一定是他们。”

“朕的老叔叔们都年迈了。”

小鹊儿也剥了一颗杏仁,递给一旁的爹爹。

宫女拿着奏章脚步匆匆而来,看到陛下一家如此宁静,也不好打扰,默不作声地将奏章放在一旁。

李承乾听着女儿新学会的歌谣,良久才翻看一旁的奏章。

奏章是鸿胪寺卿郭正一送来的,松赞干布在长安养病的这半月,郭正一时常去看望。

现在松赞干布不会病死在长安了,但他也没有答应朝中的要求。

没想到他是如此固执的人。

历朝历代,当君王的人呐……不管统领地界的大小,他们多多少少都是固执的。

李承乾放下奏章,看着平静的湖面,目光看向远处,见女儿正坐在鹿的背。

几头鹿安逸地走在太液池边,甚至会亲昵地用鼻子碰碰小鹊儿的脸颊,惹得这孩子抱着鹿的脖子笑个不停。

深秋时节,李世民与李孝恭,李道宗,李道彦等人策马在骊山脚下。

骊山成了这位太皇的猎场。

众人的战马在一处山林间停下,李道宗望着长安城方向道:“这个松赞干布竟不来觐见陛下。”

李世民朗声笑道:“朕的儿子已让他寝食难安了,他如何还有胆气来见。”

终于,李泰策马跟了来,他道:“父皇,不论松赞干布是否答应朝中的要求,于皇兄来说吐蕃是必取之地。”

李世民在山林间笑着道:“如此说来,承乾既要取吐蕃,还要告知一声松赞干布?”

李泰拉住马儿的缰绳,让马儿停下走动,这才稳住了身形,又道:“那是皇兄给松赞干布留了余地。”

李道彦道:“吐蕃而已,带松州兵马踏平便是。”

李孝恭望着关中的秋色,道:“如此美景怎能没有美酒。”

众人又是放声长笑。

乾庆元年是很平静的一年,平静到朝中的官吏们也都在冬季,按时休沐了。

入冬时节,关中的十一月就早早下起了大雪,明达穿着一身蓝色的道袍,发髻有着一根木钗。

她迈开步子走着,雪地的脚步距离以及深浅极其一致,走路的姿态极为自然。

从黄道浑天仪的高台走下来,她提笔记录着今年的冬季节气。

几个工匠走入太史监,领头的工匠道:“臣等奉陛下旨意,来给公主殿下扩建太史监。”

这个太史监确实要修建了,而且还要摆放日月星辰的模型以及星图。

让一众工匠走入太史监内,明达双手背负走到门外,抬头望着漫天的雪花落下。

她冻得通红的脸颊,看着东方,李道长自从去了老君山,就再也没回来了。

思来想去,明达还是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去老君山给李道长。

信中所写的是领悟了引力与气压的事,若李道长看到书信,想必也能对世间的真相更明悟几分。

明达撑着伞走入大雪中。

温暖的新殿内,李承乾听着郭正一的讲述,他说松赞干布的病情在冬日里有所加剧,太医署的医官说这是正常的,冬日里的寒气对病体来说是个负担。

现在吐蕃的高原,应该更冷。

有越来越多的牧民迁入了松州,自从松赞干布来长安治病之后,从逻些迁入松州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一度加剧,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会发生这种事不是没有缘由的,因在吐蕃有一个叫作钦陵的年轻人,他与吐蕃的大臣正在修建逻些城,还要修好松赞干布没有修完的布达拉宫。

在冬季如此征召劳力,势必会造成人口流出的趋势。

当松赞干布来长安治病,这位赞普不在吐蕃后,谁也不敢保证松赞干布的儿子是不是一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