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暗算(2 / 3)

给定下了?简直是不知所谓。没事儿,他老实点还好,要是敢有什么歪歪心眼子,我就把他嘎啦哈给卸了!”

汪新也笑了,他觉得自己也有点杞人忧天,对于叶晨他还是很佩服的,犯罪分子都没说在他身上占到便宜,如果真要是被牛大力那样的货给拿捏了,那可就真成了笑话了。他对着叶晨说道:

“行,师哥你心里有数就行,我先回去了!”

汪新离开后,叶晨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下午三点多了。中午从师父马魁家吃完午饭回来的时候,师娘王素芳告诉他今天是秋至,抓秋膘,家里晚上包饺子,让他下午早点过去。这饺子也不能白吃啊,怎么也得下手帮着包几个。

经过这一年多来,叶晨用中医的方法帮着王素芳调理身体,她的病情已经逐渐好转,脸色也变得红润了许多,而且家里再听不到她的咳嗽声了,省去了家人的担忧。

所以师父马魁虽然是嘴上不说,可是心里对他还是非常感激的,每次出车回来的时候,家里都会整俩好菜,陪着叶晨喝两盅。

叶晨来到师父家的时候,师娘王素芳正在和面,至于师父马魁,则是系着围裙,拿着菜刀在剁着肉馅儿,这年月可没有啥绞馅机,吃饺子剁肉馅儿全都是手工的,吃着也是分外的香。

叶晨脱去自己的外套,顺手挂在了墙上,然后笑着对王素芳问道:

“师娘,咱们今晚吃啥馅儿的?”

“萝卜猪肉馅儿的!”王素芳笑着回道。

青红萝卜是秋冬季非常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味道略带辛辣味。把青红萝卜擦成丝,用盐杀去水分后和猪肉一起调馅,萝卜吸收了猪肉的油腻,吃到嘴里的就是鲜、香、味美。

叶晨去到厨房打上胰子洗了洗手,擦干后来到堂屋,对着王素芳说道:

“师娘,我来擀皮儿吧,这套业务我熟!”

作为北方人,叶晨对于包饺子这种活儿自然是不陌生,从小到大,每逢逢年过节的时候,他都会跟着家人在一起看着电视,包饺子。由于上学的时候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只有他跟着爷爷过年,所以这种家务活基本上都被他给承包了。

四个人一起上手包,因为都是熟练工,对于包饺子这套程序,作为东北人可以说是刻到了骨子里,大概四十多分钟,几大帘饺子就已经包好了,马燕去到厨房下到烧开的锅里,三个滚开之后,饺子被盛出盘,端上了桌。

四人围在了折叠桌前坐下,马魁则是拿出了他的宝贝酒瓶子,叶晨赶忙接过来,帮着师父满上,然后也给自己倒了一杯。在华夏北方地区,每年秋至、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其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吃饺子饮酒的谚语流传久远。

但为什么“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背后的原理却很少有人知道。从历史来看,这句简单的谚语却有着并不简单的原理。现在大家在酒桌上说起“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谚语,都只当是劝酒令,烘托饮酒气氛,推杯换盏的说辞。但在古代,饺子和酒的搭配是被看做治病的药方。

饺子的起源据说是在东汉时期,由医药学家张仲景首创。如今在秋至、冬至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正是为了纪念张仲景。据传,张仲景在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在冬至那天,他为冻伤的穷人舍药治病,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因为“祛寒娇耳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饺子在古代是治疗冻伤御寒的良药,酒其实也是同样的功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中所说的屠苏其实就是酒。

饮用屠苏酒,也是北方人冬日里最爱做的事儿。这种酒相传是由东汉末年医药学家华佗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药草放进酒中浸泡制作而成的,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邪除疫的功效。

华佗跟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他也了解张仲景的饺子。他觉得食用饺子时,适量地饮些酒,是不错的搭配,可以将两者的功效发挥到最佳。于是,他发明的屠苏酒,也是在冬日饮用,以祈福、消灾、健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谚语,据说也是从那时开始慢慢流传起来的。

吃完饺子,叶晨从师父家出来,溜溜哒哒的朝着家里走去。走到家属院门洞的时候,发现姚玉玲穿着一件颜色鲜艳的粉色小西服,正在门口徘徊。

姚玉玲的衣品不得不说是真好,在当下这个年月,像她一样给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女生,不说没有,是非常少见的。再加上她身体线条匀称,个子也不矮,两条修长的腿,活脱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