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送小花上学(1 / 2)

“那下部放啥片子啊?”这时,王向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凑了过来,一脸期待地询问。

“喏!片子都在那个箱子里,你自己去挑吧!想看哪部放哪部!”黄小军一脸慷慨。

王向前瞥了那个装电影胶片的箱子一眼,说道:“你那个箱子里的片子我全看过了,都是老片子,你就不能弄几部新片子回来吗?”

王朗好奇地打开箱子,里面装了九部电影胶片,王朗一看这些电影名字,竟然全是五六十年代的电影。

“就没有这两年新出的片子吗?”王朗不禁问道。

黄小军叹了口气,解释道:“新片子啊,那可是稀罕物,都紧俏得很。市里的大电影院都抢着要,咱们县城的电影院都难得一见,更别说咱们公社的放映队了。得等上几年,等拷贝多了,兴许才能轮到咱们这儿。不过放心,一旦有新货,我黄小军定当第一时间弄来,让大家伙儿看个痛快!”

“小军哥!”王朗凑近黄小军,声音刻意压低了几分问道:“我若是设法弄回几部最新影片,你那边方便放映吗?”

“你能搞到新片?”黄小军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毕竟这可不是随便能获取的寻常之物,而是珍贵的电影胶片。

“我在春城有不少朋友和同学,还有外国朋友,这些都是小意思!”王朗拍着胸脯,吹着牛逼,反正吹牛逼又不犯法。

“那行,你啥时候搞到了新片,记得第一时间通知我,我随叫随到!”黄小军笑道。

第一部电影结束,正当观众们起身准备散去时,才知道还有一部电影要放,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打谷场的热情,人群再次沸腾起来,欢声笑语与期待交织成一片。

王朗看了一眼时间已经快九点了,便起身带着六小只回了家。回到家中,发现三个老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了,于是狗娃依依不舍地领着弟妹们也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王朗便拿着生产队开的证明,骑着自行车载着小花准备送她去公社小学。

然而,他刚出家门,就碰上了狗娃。他缠着王朗非要坐王朗的自行车去上学,于是王朗的自行车大梁上多了一个人。

途经村口时,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在村口遛弯。

“小子,你这是又出门啊?”一位头发稀疏、几乎全白的老太太问道。

“四奶,我这是送小花去公社上学。”王朗边骑行边高声回应。

“女娃子,读书有啥用哦。”四奶嘀咕道。

王朗听后,只是淡然一笑,脚下的踏板却更加有力地转动起来,不一会儿,他们便远远地将村口的一切抛诸脑后。

“小花,别把那些老观念放在心上,咱们要相信,男孩女孩都能撑起一片天。”王朗转头对后座的小花说道。

“哥,你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为自己,也为你争一口气!”王晓花坐在后座上一字一句地说道。

今天是公社小学和中学开学的日子,生产队特地安排了骡车送队里的孩子们去公社上学,本来队里一共也没几家送孩子去上学,但是王朗却坚持让村里的适龄儿童去上学,并且学费由他承担。

所以,今天一大早,家家户户纷纷将自家适龄的孩子被送到了队部,一共加起来有十一二个,如果这些孩子都去公社上学,那绝对是公社下面生产队中,孩子上学数量最多的生产队。

说到送孩子上学,这要是搁在几年前,农村根本就没有几家愿意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学都不用考,推荐制度。

在那段岁月里,教育的价值往往被眼前的生计所掩盖。人们普遍认为,挣取工分以果腹更为实际,加之知青群体深入农村,部分人在劳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更加深了村民们对“学问无用”的偏见,认为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田间地头难以施展。

然而,近年来风气渐转,尤其是两年前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不少知青通过努力考入了大学,最终得以返回城市,这一变化悄然改变着农村的观念。

尽管农民们可能不完全理解高等教育的深远意义,但他们开始意识到,上大学至少是通往更广阔世界、改善生活的一条路径。

这种朴素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重新审视送孩子上学的价值,视其为一种潜在的机遇与希望。

王朗自行车骑得飞快,即便路途颠簸,坐在大梁上的狗娃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兴奋地大喊:“再快点儿!”

四十多分钟后,王朗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公社,他首先前往邮局,迅速办理了汇款单取款手续,这些钱现在可都是村里孩子们上学的经费。

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学校后,没想到这边人还挺多,报名手续倒是简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报名老师得知小花不仅识字,还能熟练进行百以内加减法运算时,这不经过一番现场测试之后,竟然直接安排小花跳级至三年级,跟狗娃(王建设)做了同班同学。

“走!带你们去买新文具。”说着王朗就带着小花和狗娃去了供销社。

对于公社的供销社,王朗可谓是轻车熟路。

“嫂子,早!”一进门,王朗便热情地与吴敏打招呼。

“哟,是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