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四章 洪流(1 / 2)

代晋 大苹果 1570 字 3个月前

大晋宁康元年7月中,在李徽率使团达成同秦国的和议1个多月后,大晋朝廷正式派使确认认可和议条款。至此,确立了两国南北对峙的短暂和平。

当然,双方订立和议的目的并非为了和平,而是双方都在争取时间,做好准备。

对苻坚而言,1统天下乃是他的毕生之志,他是不可能放弃南下的想法的。但是,以丞相王猛为首的1批人的建议是,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稳定国内局面,并且解决秦国腹背的凉国代国这两根芒刺。

苻坚信任王猛,当然也信任王猛的判断。虽然他本人觉得王猛有些过于谨慎,根本没必要这么谨慎行事。但是,多年来在王猛的辅佐下,大秦完成了1件又1件壮举,从1个关中的蕞尔小国1路杀出重围,令凉国代国俯首称臣,攻灭强大的燕国,灭仇池等国,完成北方1统。

这些可以说都是王猛的谋略得当,决策从未失误。有王猛这样的人替自己谋划全局,苻坚觉得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所以,他宁愿相信王猛的判断,宁愿压制住心中的渴望,忍耐等待。

对于大晋而言,对北方胡人的防备之心从来没有放松过。但在过去多年,北方秦国和燕国形成牵制,同大晋形成3足鼎立之势,互相之间攻伐牵扯。大司马桓温掌权之时,为了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实力,将被北伐当做了1种手段,进行了数次北伐。仿佛给人1种大晋实力强劲,有收复中原的假象1般。

但大晋的北伐连续失败,以及秦国灭燕1统北方,以及攻战梁益2州的行为,已经让大晋上下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警钟已经敲响,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刻了。

大司马桓温活着的时候,虽然野心昭然,做出了种种不利于大晋之事。但终究是以强硬的形象成为大晋许多人心中可依赖的支柱。桓温1死,大晋朝野之中其实弥漫着1种恐慌无着的心理。

故而,大晋朝廷上下已经到了必须要重新建立信心,重新建立新的权力架构和秩序,重新统1思想,面对强敌的时候了。大司马桓温死后的朝廷格局必须要有所变化了。

这1点,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

谢安自然早就意识到了这1点。而此次短暂的和议达成之后,谢安知道,自己必须要挺身而出,为大晋掌舵。自己必须要将所有人凝聚在1起,共同为了大晋的生死存亡做准备了。

7月十9日,1个秋雨飒飒的夜晚。谢安觐见了崇德太后。那1晚,谢安同老太后长谈了两个多时辰,于3更时分才出宫。

次日,谢安约见王彪之王坦之以及驻扎姑塾的桓冲。1群人在谢安书房之中闭门密谈了1整天之后,达成了某种共识。没有人知道他们当天的谈话内容,但是有1点是可以确定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这大晋4大豪阀大族的掌舵者显然在利益交换和分配上,以及对大晋即将面对的局面上达成了共识。

世家大族的利益或许各有不同,但在大晋存亡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空前1致。即便是当初的桓温,也最终守住了底线,不愿意毁了大晋的根基而让北方异族坐收渔翁之利。更何况是现在,面临秦国意图明显的南下入侵的企图之下,更是会抛弃其他的纷争,站到这个最基本的立场上来。

覆巢之下无完卵,世家豪阀的利益本就同大晋高度1致的,相互之间只要达成利益的分配和交换便可。

此次密商之后的次日,崇德太后再1次集体召见了他们。之后,在崇德太后的许可下,确定了大晋未来的朝廷的侧重点,决定了大晋的政策方向。

那便是,从此刻起,大晋朝野上下的所有决策都将围绕着未来同秦国的作战而制定。钱粮人力物资等全部向建立和训练新军,准备同秦国作战上倾斜。整个大晋进入备战状态。

2十2日,朝廷下达圣旨,以谢安总领中书省,兼尚书仆射,吏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之职。加之之前所授的以后将军领中领军的职务。谢安事实上已经担任尚书中书门下3省的全部要职。这便是正式确立了谢安在大晋朝堂上的第1人的地位。

虽然在不久之前,王彪之王坦之因为和议之事同谢安发生过争执。但是,在厘清了目前所要面对的局面之后,无论是站在大晋的立场还是家族的立场上,他们都明白,此刻不是内部不和的时候。

这种时候,朝堂上当有主事之人。当然这个人未必是谢安。但王彪之年事已高,精力明显不济,难以全面主事。而王坦之虽当壮年,但他的声望同谢安无法相比。况且,在能力上,没有人会否认谢安的才能。

再者,3大豪阀之间其实早已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和姻亲联系,绝无可能分崩离析。

至于桓氏兄弟,无论是桓豁还是桓冲,他们此刻考虑的是稳定兄长桓温去世之后桓氏的影响力,能够守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特别是桓冲,他本就无野心,能够稳定桓氏势力,甚至是做出1些让步他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也根本无意,也绝无可能去争夺话事权。反而谢安是桓氏最支持的人选,因为谢安绝不会不顾大局,发起清算。

正因为如此,谢安几无争议的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成为了大晋朝廷权力的中心人物。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