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杰这些弟弟,自然也有样学样。」
「然后,赵元僖冷不丁的就被弹劾了。」
「这弹劾赵元僖的,是个御史中丞,而这御史中丞背后是谁,就不清楚了。」
「因为这人弹劾了赵元僖后,赵光义的确处罚了赵元僖,但那弹劾赵元僖的,也被罢免了御史中丞一职,外放当官去了。」
「由此一事看来,那些非赵元僖一派的就知道了,光是弹劾赵元僖肯定是不够的,有皇帝撑腰,弹劾顶什麽用?」
「同时,赵元僖一系的也藉此事情,明白了朝堂之中,还是有敌人的。」
「于是乎,支持赵元僖一系的,如左正言丶宋沆等人就联合上疏,要皇帝立赵元僖为太子,甚至,连宰相吕蒙正,也是赵元僖这一系的。」
「这些人联名上疏,就是要坐实太子之位。」
「免得有些人还别有用心,还想争储。」
「但他们这麽做,就有些急功近利了。」
「宋朝的背景是五代十国过来的。」
「别说五代十国了,就是五代十国之前那个朝代,到了中后期以来,就很少立太子了。」
「不立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立了太子,那些大臣们就会向太子靠拢。」
「太子的确是皇帝的接班人,但同样,也是潜在的敌人。」
「太子造反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局不稳,五代十国本来就很乱,一旦立了太子,就很可能被其他势力攻击!」
「这不仅是赵光义不立太子的原因,也是赵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
「所以,那些人联名上疏,要立太子,这简直就是在说,官家啊,你看,咱们都是太子的人了,你赶紧立了太子,你就可以滚蛋退位了!」
「所以,这些联名上疏的,全都受到了责罚,而吕蒙正,也被罢相!」
「只是,赵光义怎麽也没想到,就在这事过去的第二年,赵元僖就死了!」
「史书上记载,赵元僖是暴死的!」
「就是,在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元僖感觉圣体有些不舒服,回府后,就病的很重了,赵光义喊他,他还能回应,但不一会儿,就死了!」
「这种死,就很蹊跷。」
「无故暴死就很扯淡。」
「就算是突然猝死,还得讲究一个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巨大等等呢!」
「哪有什麽无故暴死?无非就是下的药猛不猛而已。」
「至于说谁想赵元僖死?那就看谁的利益最大,谁就是凶手了!」
「这就说到赵恒身上了。」
「他得到的利益最大,就算不是他,就算他不知情,也是他背后的人弄出来的。」
「就像天启帝与崇祯帝一样。」
「然后再说说赵恒。」
「储君之位,按照顺序,自然而然也就落到赵恒头上了。」
「伴随着身体每况愈下,赵光义就询问寇准,应该立谁为储君。」
「寇准不想说,认为这事涉及皇家,不是他们这些臣子应该议论的。」
「然后赵光义就说赵恒。」
「寇准表示赞成。」
「到不是寇准认同赵桓,其实不管赵光义说谁,他都赞成。」
「于是乎,赵恒就在994年,也就是淳化五年九月的时候,就当上了开封府尹。」
「赵恒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办起事来很用心,赵光义看了都说好!」
「第二年,也就是995年的时候,赵桓,终于被立为皇太子,打破了五代十国以来,不立太子的潜规则。」
「因为赵恒是这麽多年来第一个太子。」
「赵光义就格外的上心,总感觉自己的权柄被人窃走了一样。」
「当他听到民间称赵恒为『少年天子』『真社稷之主』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觉得,百姓只知道有太子,而不知道有他这个天子!」
「他开始对赵恒不爽了。」
「到了第二年,又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旱灾,需要减税。」
「有人就上疏弹劾赵恒,说赵恒夸大灾情,有意收买人心。」
「赵光义很重视,于是马上下令调查。」
「虽说此事属实,赵恒也有惊无险的度过了。」
「但这也让赵恒看清楚了。」
「他这位置,说稳,其实完全不稳!」
「随时都可能因为一些过错,而被废了太子之位。」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于是乎,牙一咬,心一狠,一碗药,借着赵光义本就生病的由头,给他送走了!」
「二月辛丑,帝不豫。」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赵恒应该就下药了。」
「不过,此时的下毒技术,肯定还没有达到明朝那个水平。」
「光下砒霜,立马让人死倒是可以,但想要不被查出来,这砒霜肯定是没办法下的,只能在汤药中想办法,反正,按照当时的技术,应该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一直过了一个多月,赵光义才总算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