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高照,早朝散后,朱棣走路回乾清宫,身上出了一层薄汗,御前太监王彦早已让宫人摆上了满满两盆冰块。
吃完早饭,冲了个凉水澡,朱棣换上青色便服,神清气爽地出宫而去,没让王彦跟着,而是带上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纪纲也是身穿便服。
与长安大街相交的泰安巷只有两户人家,一户是曹国公府,另一户是先前的燕王府,现在已经改成安王府,是安王朱楹的府邸。
周王世子朱有炖早已带百余名精锐轻骑等在曹国公府门口,将附近区域严密控制起来。
见朱棣骑马过来,朱有炖把缰绳扔给随从,迎上前行礼。
同时,落后半步的纪纲向朱有炖躬身施礼。
朱棣点点头,径直向里走去。
李景隆听说今上要来,早已带家眷在垂花门内跪迎。
朱棣微微皱眉,随即让众人平身。
他只是微服出宫来问李景隆几个问题,又不是实施抓捕,犯不着让兴师动众让阖府上下都知道。
难道李景隆真成了惊弓之鸟?连这点儿事都不懂。
李景隆领会到今上的意思,忙在前面带路,去了他的书房。
一进门,一股凉风扑面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是用一个微型的水车在循环泼洒冰水,水车放置在大理石水池里,冰水恰到好处地全落在水池内。
李景隆还真是会享受,朱有炖面无表情地侍立在朱棣身后。
朱棣在书案前的紫檀木椅上坐下,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四周木架上满满当当全是书籍,室内古朴典雅、宽敞明亮。
李景隆低着头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等候发落。
朱棣平静地注视着他,屋内落针可闻。
无形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李景隆鼻尖沁汗,脊背发寒。
“还是上次那个问题”,朱棣缓缓开口道,“建文帝去哪儿了?”
李景隆额头触地,诚惶诚恐,正要开口,却听朱棣冷冷地说道,“想好了再说。”
额头的汗越来越密,双腿也渐渐颤抖,李景隆脑中一片空白,他确实不知啊。
不是说朱有炖救了建文帝,在书店藏了一段时间后送出城了吗?不是说道衍也暗中相助了吗?
这件事,今上虽然没有公之于众,但是只要肯花银子,还是能打听出来的。
可是,他不敢直接说不知道,那样就把话完全说死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微臣觉得有可能是往南边逃了”,李景隆答道。
“南边哪儿?云南?福建?骑马还是坐船?”朱棣有些不耐烦,李景隆这厮吞吞吐吐,半遮半掩,着实可憎。
“微臣觉得坐船出海的可能性大,听说那年召见过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方鸣谦从小在海边长大”,李景隆惶恐不安地回答。
没点儿新鲜的,朱棣不想再问下去,站起身,示意朱有炖跟他走。
“陛下”,李景隆膝行向前,嘴唇抖动着。
朱棣放慢脚步,却听李景隆颤声说道,“微臣恭送陛下”。
朱棣和朱有炖一走,纪纲便宣读了圣旨,曹国公李景隆因罪削除爵位,抄没家产,禁锢在曹国公府。
虽然建文帝不知去向,让朱棣寝食难安,是手下败将,但是胜在年轻,比朱棣足足年轻了十七岁。
建文帝之所以会输,不是因为他笨,也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太幼稚,幼稚到以为朝廷大军一到就能将燕兵击溃。
假以时日,吃些苦,受些磨难,建文帝说不定真可能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谁知道他正藏在哪个角落里蛰伏?
等过几年、十几年,谁还能是他的对手,朱高炽吗?他胖得连弓箭都拿不起来,
朱高煦吗?这个不通文墨的武夫,朱高燧吗?论文治武功,比两个兄长更不如,他们仨怎会是建文帝的对手?而朱高爔还是个没满周岁的娃娃。
先帝一生知人善任,看人的眼光不会错,看看朱有炖就知道了,真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才。
当年在先帝身边读书的时候,朱高炽就处处被建文帝压一头,而朱高煦更是为先帝所不喜。
他只能把有炖留在身边,委以心腹之任。
朱高煦心中没半点儿忧患意识,整天只知道窝里斗,争夺太子之位,怎敢交托重任?
据有炖所说,他所救下的并非建文帝,而是方孝孺的侄子,而且也经过道衍证实,经过云英书店所有人指证,而且那人已在鸡鸣寺出家。
朱棣见过那人,和建文帝身形很像,一副文弱书生样。
建文帝究竟去哪儿了呢?
李景隆败得一塌涂地,还能被建文帝分派坚守城门,自有让建文帝深信不疑的理由。
既然信任,就有可能将逃跑之事交由李景隆规划。
可是,问了很多次,李景隆始终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难道他当年打开金川门是为了掩护建文帝出逃?
朱棣不敢轻信李景隆,建文帝若不是把全部的信任都放在李景隆身上,也不会败得那么快。
会不会逃去云南了呢?
云南现在是沐英的次子沐晟在镇守,虽说他领兵的能力不如父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