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提取“养气”(2 / 2)

鼠放进去,也比同样大小的空气瓶里存话更久。

崇祯和沈飞听到这里,就知道他们确实制取了高纯度的氧气,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而且是宋应星和薄珏两个人合作发现的。发现宋应星提出的“元气自有之尘”和“水神之气”是同一样东西,这一点或许还有之前崇祯的提点,而制取高纯粹的氧气则是他们两人独立完成的。

本来空气中有“元气自有之尘”,动物呼吸才能存活的假说,和空气中有“水神之气”能促进与“火质”结合引起燃烧的假说本来就是宋应星独立提出的,只要有实验条件,让他去验证这两个假说,就不难发现氧气。

而有了薄珏这个擅长制作仪器和实验的高手配合,更进一步制取出高纯度的氧气也并不是像崇祯惊得站起来那样超越时代的水平。古代道教炼丹家已经反复做过把水银炼制成氧化汞,再把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水银的事情,只不过他们没有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氧气的问题,而宋应星按自己提出的假说,加上薄珏的实验特长补上了短板,制取出高纯度的氧气就水到渠成了。

崇祯先是称赞宋应星和薄珏的发现前无古人,可以铭刻青史,流传千古而不朽。接下去话锋一转,崇祯提醒两个人这水银是道家炼丹经常用的东西,他看过一些抨击炼丹的书中说水银有毒,练出来的丹药人服了不仅不可能长生,还容易使人中毒而死,以后制取这“元气自有之尘”能不能不用红粉霜,改用别的东西。

宋应星说水银确实有毒,但是目前他们只是实验成功用红粉霜制取氧气,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够制出“元气自有之尘”,崇祯假装沉思了一会儿,说硝石发火非常猛,或许里面有能激发火质的“水神之气”,让宋应星和薄珏尝试着加热硝石,观察能不能释放出“元气自有之尘”,宋应星和薄珏对望了一眼,答应回去就试试。

沈飞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有争议的传闻,唐代就有炼丹师在加热硝石过程中释放“阴气”,其实就是氧气。不过没有认识到氧气的作用,即使这则传闻是真的也没有多大意义,以前看到过科学哲学课程,在伦琴之前也有过发现过X射线,不过不是认为是照片的底片意外曝光,就是认为是已经发现的“阴极射线”所致,只有伦线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射线,所以拿诺贝尔奖的是伦琴,而不是以前的那几个人。

崇祯随后又提出,宋应星的薄珏制取出了这种纯粹的“元气自有之尘”,也是像空气一样无形无色,名正则言顺,需要起一个更加简洁的名称才好,否则又叫“元气自有之尘”,又叫“水神之气”,显得太拗口了。宋应星想了想,说这种气是活物片刻都离不开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养万物,这种气能养人养生物,就叫“养气”,薄珏赞同这个称呼的简洁,崇祯对这个与“氧气”有巧合的命名当然更加不会反对。

最后崇祯提出他们两个人发现养气是巨大的功德,朝廷必须嘉奖,给宋应星和薄珏两个人封伯爵的爵位,两个人对这个倒并不重视,对于他们,钻研取得了成果已经是巨大的乐趣。不过崇祯提出天下其他人未必能明白格物致知功业的可贵,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士子学习投身格物学问,出更多的能造福世人的成果,两个人也就没有再推辞。崇祯又找来了冯梦龙,告诉了他宋应星和薄珏发现养气的事情,让他组织宣化司的力量,大力宣传一下,这件事就暂时告一段落。

沈飞说:“宣化司有了新的任务,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事情只怕又需要往后放一放了,办这件事之前也需要有一些舆论铺垫吧”?

崇祯说:“这件事宣传针对的主要群体是知识分子,在官方和私人邸报里通报一下消息,刊刻一些书籍也就行了,对于普通百姓,编几段简短的评书就足够了,不需要创作什么长篇大论,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沈飞问:“那能不能把养气的事情和提高女性地位同时宣传”?

崇祯说:“宣化司的力量倒是足够,不过这样一来有可能互相冲突,分流了关注度,反而把两件事情的宣传效果都削弱了。其实关于女性的宣传资源早就准备好了。先把针对平民百姓群体那些评书、戏曲作品放出去,倒是不至于太过分散注意力”。

沈飞好奇问:“对于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宣传策略有所不同吗?具体是怎么样的”?

崇祯说:“那是当然,比如针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冯梦龙他们针对普通百姓,就想出了让各种游方道士到处宣传三百年一次大劫,需要同心协力‘消劫’度过大难,能挣取功德的说法。这种迷信色彩的说辞忽悠不了知识分子,不过在普通百姓里效果非常好,毛文龙针对军中文化不高的将士也经常使用神话色彩的说辞鼓舞士气。那些欧洲传教士也是一样,他们在大明传教,效果也很不好,把中国看成难以瓦解的岩石。转而以宣传欧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这些科学典籍和知识作为手段,倒是吸引了一大批明朝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宣化司对于不同受众当然也要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使用不同的宣传内容。上次我们在登莱大东书院的对话内容何仁甫已经以书院的名义刊印,经过官府暗中推波助澜,已经流传到全国各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