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粮食问题(1 / 2)

崇祯又提到宋应星《气论》的声部提到声音是气动形成,类似水波,是不是人听到的声音其实就是气波?这是针对《气论》中的另一段话“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把声波看成类似石头激发水波一样,被物体震动引起的气波。

宋应星确认,说人耳朵听到的声音就是空气受激,震荡传递的气波,只是水的波浪可见,而气无形无色难以看见。崇祯问气波既然类同水波,水波向前推进也需要耗费时间,那气波也是这样吗?宋应星回答应该是这样,人在空谷中大声喊叫片刻后能听到回声,大概就是气波震荡,冲撞在山壁上又反射回来,可见气波传递也需要时间。

崇祯说那宋应星能不能测出气波传递的速度?声音有尖利和柔和的各种区别,对应气波的情形,能不能也研究清楚?薄珏突然插嘴提出这声音恐怕并不只是气波。

宋应星问他的见解,薄珏说他以为万物震动的波都可以是声音,最明显的,潜泳的人把头整个没入水下也能听到声音,这个声音就不是气波。再或者把耳朵贴在木头上,敲击木头,也能听到声音,要把声音研究明白不如先从最简单的物质震动开始。宋应星点了点头,看来薄珏的观点确实打开了他新的思路。

崇祯又加了点提示,提到绳子摆动也可以传出波形,让宋应星和薄珏可以从最简单的波形开始研究绳波形态大小和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宋应星和薄珏都领命答应后离开了。

崇祯说他给宋应星和薄珏提示布置的课题已经足够多了,物质守恒原理。燃素说(火质)、氧化说、机械波这些足够开辟许多化学和物理学新天地。光学玻璃的应用,也可以刺激光学的进展,还能带动望远镜天文学、天体力学、显微镜生物学的发展,这些都能以点带面,促进很多课题的突破。以宋应星和薄珏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己去钻研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科学问题就是这样了,崇祯又提到第二天他要召见曾经主持农业和铸钱工作的董应举,请沈飞第二天一起去接见。沈飞明白这和上次大朝会让他一起去作为锦衣卫去站岗旁听了解情况一样,只是规模不会那么大。

崇祯介绍说董应举在天启年间就有屯田的经验,对农业管理的实际产量比较熟悉,后来又经办铸钱事务,不过因为人事原因没有完成。董应举在天启年间职务就很高,担任过工部侍郎和户部侍郎,这次他来了以后崇祯直接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原来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给他腾位置降为户部侍郎了,毕自严在大的方向政策上没有什么见解,能力算不上出色,只是处理一些琐碎杂事上还能胜任,就让他当董应举的副手。

粮食问题现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商业税可以加上去,增加很多朝廷的财产收入,但是如果粮食产量不能保证供应,连年天灾才刚刚从陕西开始,如果无法调运足够的粮食赈灾,无论保证军队足够的军粮供应,收上来再多的粮食也没有用。

之前崇祯会见董应举时董应举已经介绍了他在天启年间屯田的事情,说了屯田过程、粮食产量、成本和利润相关问题,崇祯已经有了一些思路,并且已经在屯田问题上和董应举达成了初步共识。

如果是战乱频繁的三国,或者元末明初的时候,这种社会环境下地广人稀,民间劳动力缺乏,大量青壮都被招募进入军队中,让军队屯田,士兵自己承担种田收获粮食的任务还是有利可图的。可是明朝到现在,虽然和后金作战多年,战区也是在辽东,内地民间并不缺乏劳动力,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开发,已经没有了多少无主荒地,国家组织屯田效率很低,从农业获得收入不如直接加税。

原先商业税可以忽略不计,利润又极高,农业税根本加不上去。如果加农业税,会有很多人弃农从商,剩下的农民平均要承担的农业税等于又增加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弃农从商,造成恶性循环,就会使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崩溃。现在商业税已经增加并且逐渐铺开了,增加农业税的条件也成熟了,之前从董应举介绍的屯田情况里崇祯已经对农业税收入有了大致的初步估算。

董应举在天启年间奉旨屯田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安置从辽东逃到内地的难民。本来是朝廷下令屯田,地方上有许多闲置不缴纳赋税的田地,地方官理应响应朝廷号召,贡献这些土地来给朝廷用于屯田,可是地方官根本不愿提供土地,只能买地屯田,还被地方官各种刁难,卖地卖仓库的人还会被地方官说成投献,杖责相关人员,对这种现象董应举相当气愤,看来有些地方的官员也和刘宗周黄道周等人那样,把抵制朝廷政策当成习惯性的风骨洋洋自得了。

屯田开展艰难,只能买地屯田,不过已经开发好的肥沃的好田价格太高,朝廷拨的经费不够,只能买最差的贫瘠荒田。本来是为了安置辽民,可是辽民都不愿种田,只能又雇佣佃农来种,还补贴上种子、耕牛和工食钱,靠水边的水田还要另外雇人开河治闸,在屯种的地方还要建造相应的农房、仓库、行台和屯官的官署住宅。

买来的田十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