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沈飞再一次亮相(2 / 3)

,多看了完颜萍几眼,似乎以为有一个女子比较奇怪,不过既然能出现在这里,想必都是崇祯的亲信,也没有多说什么。

崇祯首先夸奖了汪汝淳的工作成效,说他这几天在京城闹的动静不小,很多官员上朝时脸色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汪汝淳笑着回应了一句“草民不过是按陛下吩咐行事罢了”,崇祯这才想起汪汝淳还没有官职,说以他的才能和这次立的功应该有个官位,问他要什么官?汪汝淳拒绝了,说他现在有官位反而不方便,真想当官时会直接提出来,李之藻也帮腔,说汪汝淳的性子用官位束缚反倒不自在,崇祯用中旨任命反而会使汪汝淳成为言官攻击的对象,日子更不好过。崇祯也同意了,说等时机成熟,汪汝淳想当官了就和他说。

接着崇祯目光转向了李之藻,盯着李之藻手里的地球仪看,李之藻会意,赶紧把地球仪交给崇祯,崇祯看了连连赞叹,称赞怕是西洋各国的地球仪都没有这么精巧,旁边罗雅谷附和,说欧洲大部分地球仪都没有这样精良,称赞李之藻的才能不是一般工匠能比的。崇祯说地球仪能开阔大明人的眼界,只做一个不够。让他和工部官员商量一下,雇请工匠大量制造。这东西现在还是稀罕物件,富人买了做珍玩摆设,在人前炫耀也能起普及知识的效果,不愁没有销路。

李之藻称赞了崇祯的提议精妙,说这样不仅多了一项收入,而且大明人见地球仪多了,也可能有豪杰志士出海游历,到极远的亚默利加(美洲)和利未亚(非洲)探险。李之藻的地球仪上也标有地名文字,不会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旁边的罗雅谷听到这话神色闪过一丝担忧,随际消逝。大概是担心明朝的探险游历者和欧洲的殖民者在美洲和非洲相遇可能发生冲突,但是作为传教士也并不太关心那些问题。

崇祯把地球仪转到了欧洲的位置,问罗雅谷对欧洲的耕地情况是否了解,沈飞知道说到今天的正题上了。罗雅谷说大概情形知道一些,详细情况也需要查书才行。崇祯说只需要知道大概情形,问欧洲是否有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占有,大量贫民无地可耕?程度比起大明怎么样?就是欧洲的土地兼并情况比起大明怎么样?

罗雅谷说欧洲的土地向来是兼并在少数贵族手中,大部分农民都是贵族领地里的农奴,土地兼并对欧洲是一向如此,理所当然的情形,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崇祯问莫非欧洲没有自耕农?罗雅谷说有是有,但是人数比例远没有大明高。原来欧洲土地都是分封世袭,近百年来渐渐可以买卖,但是和大明比起来,土地依旧兼并垄断在少数人手里。以他在大明各地所见到的情形,欧洲土地兼并程度远比大明严重得多。因此欧洲大量无地流民热衷出海殖民,冒险取利。

崇祯想了一下,对罗雅谷欧洲土地兼并比大明严重得多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说他知道的情况,万历时赐给潞王四百万亩土地,赐给福王两百万亩土地,而且听说成都附近的州县,七成土地是蜀王府的。问欧洲贵族有兼并这么多土地吗?

罗雅谷想了一下,神情认真地说,他们这些传教士在大明游历南北,也接触过一些藩王,以他们所见到的情形,很难相信潞王有四百万亩土地,福王有两百万亩土地。崇祯好奇地问为什么?罗雅谷说只要通过简单的算术就觉得不可信。四百万亩田都需要佃农耕种,按一个人耕种十亩算,需要四万十佃农,再算上家属,按一比三算,也有一百二十万人。

如果一个藩王需要打交道的佃农有一百二十万人,这已经有欧洲的一个小国了,管理这一百二十万人,向这一百二十万人收租,需要的力量至少是一支军队,那藩王应该有很强的势力,让人轻易不敢得罪。可是以他在大明的见闻,藩王在地方上没有实权,更不可能掌握军队,朝廷上有很多攻击藩王的官员,很少有替藩王说话的。因此不相信哪个藩王真有四百万亩,两百万亩土地。

崇祯也点了点头,把目前看向了李之藻,示意他说一样看法。李之藻认可了罗雅谷的说法,说是旁观者清,涉及到藩王宗室,在朝堂他也绝不敢为藩王说话,肯定会被围攻。不过在这里倒可以说几句,成祖以藩王夺取天下,因此对藩王管束很严,以避免重演靖难之役。藩王就藩后形同软禁,没有朝廷命令不能出城一步,否则就是囚禁到凤阳一生。正德时宁王造反后,对藩王约束更严,说话稍有出格都会被弹劾。因此绝不会真容许藩王有这么多土地,所谓赐地四百万亩,两百万亩只是一个名目好听罢了。

崇祯问“名目好听”是什么意思,李之藻解释所谓的四百万亩,表示藩王能从这些田亩对应的地方领取四万两银子,两百万亩就是两万两银子。看了汪汝淳一眼,说他是徽商,很清楚这点银子在商人眼里是什么数目。汪汝淳点头说商人外出经商一次带的本钱就不只这个数。李之藻继续说,耕种这些土地的佃农就是事实上的田主,管理这些土地的也是地方官员,藩王想派人插手也会被赶回去。福王每年两万两银子有时都收不满,派人去核查争执会弹劾围攻。

沈飞传音给崇祯,说:“藩王就是赐田百分之一的干股股东”,崇祯听到了朝沈飞点头一笑,没有经营管理权,平均一百亩拿一两银子,就相当于拿百分之一干股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