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先天纯粹,一念之微(1 / 5)

万历明君 鹤招 4179 字 1个月前

皇帝来的很突然。说的话同样显得很突兀。但无论是薛应旅,还是王畿,都没有多馀的话。既没有像王世贞预料中的那样一个劲地膛目结舌,也没有像话本中一般,对皇帝百般刁难,强令自证。几人很快收敛了惊讶的神情,不约而同地静静看着皇帝。钱德洪沉默片刻后,自嘲一笑,赞道:「陛下果是圣君!内圣外王的好圣君!」朱翊钧不仅没拿架子,反而再度自谦道:「学生如今坐的不是龙椅,只是一把矮椅,诸公若是看得起,不妨称学生一声居士。」钱丶王丶袁丶薛四人,连带李势丶王世贞,一同起身执礼:「长惟居士。」与什麽道君真君一类群臣陪玩的角色扮演不同,这一声居士,真真切切地彰显着朱翊钧如今的经学地位。朱翊钧含蓄回礼:「诸公请了。」众人落座。袁洪愈好奇看向皇帝:「还未请教居士,方才那篇雄文作何题名?」朱翊钧认真回道:「当不得袁公雄文之赞,劣作是一篇文献综述,其名为《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儒门学派之浅见》。」袁洪愈闻言颌首,细细品咂片刻,忍不住再二再三颌首。他神情含蓄:「居士学问做的不错。」朱翊钧笑而不语。王畿声音略有涩然,缓缓开口:「见得袁公时,老夫还在感慨百花齐放,此时见得居士,已然唯恐是引蛇出洞了。」他便是如今阳明后学的扛鼎之人。认为良知本体就是虚寂,要体认这个本体只有从悟上入手,一切外在的功夫都是多馀的。作为任心使性的张狂鼻祖,说话也没有太多顾忌。他当初便是因学说不为夏言所容而被落。颜山农因为指斥「专制」,惨遭构陷下狱。梁汝元倡行师友交通形成势力,即所谓的「党会」,而屡遭下狱丶缉捕。王畿对于皇帝的突然现身,已经戒备到了极点。虽说学说不以个人命而消亡,但皇帝的态度,对学派生存发展的环境,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朱翊钧闻言摇了摇头,真心实意与王畿开解道:「儒门辩经,岂有世俗强权插手的馀地?」一旁的薛应旅不知道王畿神色变幻个什麽劲,他适时插话:「此时方知今日之会题名之由来。」也难怪王世贞口气这麽大。敢以「定义」二字为题,原来是身后站着一尊活生生的圣王。王世贞将话接了过来:「古人云,凡事必有初。」「道学开创之始,张横渠便立下真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何解?」「探究穷世界之本源,明悟人所存在之根本。」「既然如此,定义人之本体的范畴,厘清认识外界的视角,自然是首要一位。」「以此为题名,岂非开门见山?1说到这里。便是要进入正题了。而作为提纲领的朱翊钧,自然是兢兢业业,不作半点偷懒。他朝台下略作补充,开口解释道:「人之本体丶认识世界的视角,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指向一个问题。」「人的本体,虽然指称人,但是并不是血肉意义,或者说个体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人的意识根源「理性」。」「所以,本体的内涵,并不在于以人或者个人为中心,而是自我的理性作为认识天地整体存在的基础,并反过来以此区分自身的存在。」「人独立于世界存在,又存在于世界之中。」「所以,今日的只论一点。」「儒门这场大道之争,究竟何去何从?」台上几人听着皇帝侃侃而谈,目露惊叹且不说。台下众人,本就难以置信,此时听了皇帝亲口说出这番话,泰半脸上都露出复杂神色。好在这群与会者政治素养普及到位,还没有一个人敢明目张胆谈论此事。只是熟识之间,心照不宣地交换着眼神。袁洪愈沉默片刻,第一个将话接过:「居士提纲领,将程朱列于陆王之源流,那老夫先说,当没有异议罢?」作为理学嫡传,按源流而言,确应该袁洪愈在先。众人自然认可。袁洪愈一板一眼回礼,而后开口道:「朱子作为前宋道学的集大成者,本朝已然饱受非议,实在憾事。」「阳明驳朱子『格物致知」过于重视外在之理,而不首先立足于良知,是对『本体」的藐视。」「诚如长惟居士方才所言,阳明以此开创心学,以性为人之本体,良知为人之本体。」「惜哉,矫枉过正。」「今以王龙溪以主流,取心外无物四字,抹杀人于万物之认识,只取自我,唯我独尊。」「又取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将心体看做虚无,一切修养功夫皆有碍于认识。」「道德丶礼法丶律令丶人情丶共识,付之一炬。」「浮诞不经,以恶为美,混淆人物,虚无主客,此大谬与世!」「要说推陈,始要从王龙溪之学说推而弃之。」龙溪,指的是王畿,可以说这位是影响力最广泛,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宗师。不说格物,不说修习,只讲悟道。其主张通俗言之,便是「我不要你们觉得,我要我觉得」一句而已。可谓是消解共识的第一宗师,在某些特定群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但如此风靡三十载,也到了被反噬的时候。像这样受到同道的口诛笔伐都是常态。钱德洪与其时常较气,也是由此而生:顾宪成一小辈,都肆无忌惮将王畿的学说与李势的,立起来一起批判。如今皇帝说要推陈出新,袁洪愈同样是第一个将王畿拖出来打。王畿极有涵养,对此反而含笑以对,示意袁洪愈继续说。「至于出新———」「王门正统在钱绪山,其恢宏师说,论学宗旨主阳明晚年所陈,事上磨练。」「以「性无体,以知为体;知无本,事物乃其实在。』立论,力陈在事上『行着习察』,以达在认识上泯灭『气拘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