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2 / 4)

万历明君 鹤招 2836 字 1个月前

张居正也从善如流。

只听高仪继续道:「不说什麽从九品了,但看我朝正七品,各县的县尊们。」

「年俸31石,折银不过19两!去岁欠奉,地方七品发了六成,京官只发了三成,二位不妨算算能有多少。」

「更别说都不是实发本色,其中折宝钞,又得砍去一大截。」

「这还是咱们发出去的,中间兜兜转转,到手有几两碎银?」

「我隔街的张屠户,一月只卖肉能得三两,一年都有三十多两!」

「元辅,区区七品,哪里这麽多大儒圣人?」

「一县之尊,在县内几无掣肘,却连个屠户也不如,日常饭饮都不足,这不是逼着人家伸手吗?」

「这考成法下去,各省府要麽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麽就境内官吏裁撤大半,这新法,就败坏了。」

高仪言辞恳切。

高拱默然片刻,终于不复方才的强硬:「好了,子象不必说了。」

他叹了口气,终于吐露心声:「我是吏部尚书,你说的这些,我焉能不知?」

「实在是……没钱啊。」

「今年收上来的税,南直隶留了三成,给东南抗倭;山西布政司的税,尽数运往宁夏边镇;大行皇帝要修山陵;黄河汛期又将至;还有宣大嗷嗷待哺,要钱的地方我数都数不过来!」

「太仓库,快要空了!」

「否则何至于连内帑的钱都挪用了?」

「子象,好话都会说,咱们做事需实际些,此例不能开。」

高拱卸下那副强硬的外壳之后,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同样显得这般无力。

不到他这个位置,当真不知这个家有多难当。

吏部在册的官员两万八千人,哪怕能只给一半发绩效,一人哪怕十两,就要近二十万两。

这还是不算吏员的,他哪里找这麽多钱?大明宝钞吗?那都成厕纸了!

真以为国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隆庆元年,户部尚书马森一上任,发现太仓的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京仓的存粮仅够维持两个月,吓得要致仕。

换了张守直任户部尚书,一合计,发现朝廷一年的收入,仅有二百三十万两,而支出却高达四百四十万两。

甚至忍不住说了句「国计至此,人人寒心」。

当初大行皇帝问太仓库要钱,群臣纷纷上奏劝谏,难道只是搪塞?

今年年初,广东的殷正茂来奏讨要军饷,高拱应了二十万两,现在都没给出来!

财政这个地步,怎麽可能还给官员加薪俸?

高拱只觉得高仪异想天开。

若是考成法非要靠贿政才能推行,那还不如不推行了。

高拱的态度很坚定——苦一苦百官,骂名他来担。

对高拱这个态度,高仪早有准备。

他绝口不提这钱谁出,就是明白进二退一的道理。

若是直接提这钱内帑出,还怕高拱疑心是内廷要插手官员的俸禄财权。

高仪顿了顿,假做迟疑道:「元辅……依我看,等夏税收上来,那十万两,也不要还给内帑了。」

高拱皱眉:「何解?」

高仪面色颇为犹疑:「我的意思是,请示两宫,将这笔银子,作为『绩效』之用,如何?」

高拱听罢,自嘲一笑。

他摆了摆手:「两宫妇道人家,一毛不拔,还有冯保从中作梗,莫说不还了,即便是晚上一季,都恨不得吃了我,子象这是痴人说梦了。」

高仪正欲说话。

张居正突然插话道:「元辅,以我之见,未必不可行。」

高拱疑惑转过头,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失笑道:「子象不是颇得皇太子孺慕吗?子象不妨与皇太子陈说利弊,叫皇太子给两宫吹吹风,这内帑,也毕竟只是两宫替人看管的。」

说罢,他有些无奈地看着高仪。

方才高仪一说这钱内帑出,他立刻便知道,这是谁的主意。

昨日高仪被邀参食分膳之事,张居正自然听入耳中了。

就是不知那位「圣君」又用了什麽言语,来诓骗这位阁僚。

好在没有什麽乱政之语,否则,他说不得还得早开经筵,好好约束一番了。

以目前观之,这位皇子,倒是有点仁心,想事也有几分见地,就是机心过重,不守义理,还需好生教导才行。

他难得对那位机心小儿,改善了些态度——愿意从内帑掏钱的皇帝,可真是独一份。

张居正默默按下了准备拔除张宏,早开经筵的想法,决定再观望一下。

高仪却忍不住惊讶地看了一眼张居正。

自己得皇太子孺慕这事,竟然在臣僚们之间都传开了,看来假以时日,未必不是一段君臣佳话。

高仪小小得意了一番。

得了助攻,平添了两分信心,他自信看着高拱:「元辅,左揆说的没错,这内帑终归是皇太子的。」

「昨日日讲,已经探过皇太子的口风了,我有把握说服殿下,元辅不如让我试试。」

见高仪自信满满地样子,高拱只当他是自作多情了,有几个皇帝不往户部掏钱的,至于出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