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独立的个体(1 / 2)

经历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穆清看着如此多的女性劳动力被拘在家中成为家庭主妇。

这种现象是穆清不愿看到的。

随着黄县的工厂越来越多,黄县一万左右的人口就有点不太够看。

黄县最近继续接收了来自广厦和安平之外的流民。

要不是从广厦来了一批女工人。

穆清新开的造纸厂还真收不到什么工人。

古代君主重农抑商,主要目的是防止农民都去从商而导致田地荒废。

在穆清看来,这是当权者过于理想化的预设。

黄县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百姓都知道到工厂干活有工钱。

但他们没有一窝蜂的全去工厂干活。

一家人依旧会有人留着家里补种粟苗,打理田地。

就算是全家都去工厂做工的百姓也多数不是正式工。

百姓的想法若没有外在因素助以改变,他们很难跳脱出原有的村子。

黄县的百姓会觉得全家到工厂打工或者是不种田了都去打工,田里荒废,他们获得不了粮食。

工厂说不定只是一时的,县令三年一任,一任县令过后,谁知道县令儿子如今县丞办的厂还会不会允许他们待了。

他们觉得认为家里有田,有产出粮食,才有生活保障。

打工只是一时的,土地才是最可靠。

百姓的观念有时候很淳朴。

这样对穆清现下是有好处的,毕竟如今她还不能造出大量提高种田效率的工具。

距离机械化种田的目标还很遥远。

可是等到铁、钢炼制出来以后呢。

穆清打算是在两年内实现农具落实到每家每户的计划。

那么两年或者说在利用农具高效种田后,原本需要两人种的田只需要一人。

黄县百姓的观念就不大适应了。

总之,黄县该种田的百姓还在种田,并没有太多人转行。

要不是有一波来黄县打工的广厦百姓,工厂确实招不到足够的人手。

广厦来的百姓和黄县不一样,他们就算是补种了粟苗,没有黄县的土肥也没有水渠灌溉,收成很差。

秋收结束后,只要一交税,家里的粮缸就要见底。

黄县和广厦地界接壤。

在饥荒之前,黄县穷,广厦的百姓很少有想嫁到黄县的。

只有黄县女子往广厦嫁的说法。

这些女子眼见家中无余粮,有些人知道黄县的娘家和自家家中一样,或许还要更惨。

这些女子一想到这就存了想要回黄县的心情。

之前就见到过黄县来的菜农,他们见过菜农把黄县吹得天花乱坠的好的,他们不信。

广厦的光景都这么差了,黄县又能好到哪里去。

于是这些女子就偷偷溜回了黄县,想要看一看自己的父母。

没想到这一看。

哪里和自己想得一样了。

黄县还真的像那几个菜农吹的一样。

李小花是李老头老来得的女孩,李小花长得好,被广厦一个县的农民看上了。

以前在广厦就算种田也比黄县过得好。

李小花就嫁到了广厦的中县。

李小花是私自跑回李老头家里的。

才几个月不见,李小花就被黄县的变化惊到了。

黄县的路变得这般的大,要不是李小花对黄县地形熟悉,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她一找到李老头,李老头看着瘦了一圈的李小花就开始哭。

李老头近来吃好喝好,长胖了不少。

李小花也没想明白怎么以前这么穷的黄县现在人人都能吃饱饭了。

直到李老头把穆清做的事一讲,李小花才意识到什么。

李小花一家勤勤恳恳干了一年,眼看要丰收,日子就急转直下过不下去了。

既然这样,黄县这么多工厂,她以前是黄县人,怎么就不可以到黄县打工。

黄县的工厂是有户籍限制的。

广厦毕竟不是穆清管的,万一上头的官追责百姓从广厦都跑到黄县。

一个县的人口增长一直都算是升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口大锅要是扣下来,穆山别说继续待在黄县,到时候别个小心眼的官员联合上报,穆山就得被挤走。

工厂招收工人便有户籍限制,而黄县关于家庭落户也有了相应的限制政策。

穆清不愿意看到别的百姓连最难熬的饥荒都挺过去了反而还是因为没有余粮饿死。

黄县的工厂户籍限制另有一行小字备注。

嫁到别处但原来户籍在黄县的女子不在此条限制之内。

当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穆清没有明说的是,进厂户籍要求有限制,家庭落户也有限制,但她没有阻止广厦或者安平以外其他县的女子嫁到黄县。

李小花就属于嫁出去但是可以进厂的一类人。

她只在李老头家吃了一顿就准备回家收拾东西顺便吆喝其他和她一样从黄县嫁过来的女子去工厂打工。

现在的黄县可不一样了。

比起广厦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