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水调歌头(3 / 3)

“高粱河车神”“驴车飘移”,人气完全不亚于苏轼。可大宋的人们却高兴不起来。开国皇帝赵匡胤:“……”好啊,原来靖康耻的源头居然在他弟弟身上。弟弟赵光义:“……”好损啊!原来他刚刚骂的蠢货,一直是他自己……赵匡胤看向身旁的宦官:“把朕的鞭子拿来,拿那个最大的。”最重的鞭子往往打起人来越疼。弟弟赵光义惊恐不已,弹跳而起:“——哥,不要啊,我是你亲弟弟。”赵匡胤冷笑:“让我看看,你逃跑的速度是不是有那么厉害!”那一天,男人的哀嚎响彻整个皇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下无数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外号。汉高祖刘邦听到天幕所说的话,一个没忍住笑出了声。后世人真是促狭鬼!什么车神,真的笑死了。汉高祖刘邦看热闹不嫌事大,让宦官找来车,吩咐另一位真正的车神夏侯婴。“他凭借驴车一-夜奔袭七十公里。我们试试看是不是能跑这么远吧!”他简直羡慕死了宋太宗的技能,如果他能有一半的速度,也不至于被匈奴围在白登山啊。他也想练出这种速度,这样以后再御驾亲征,就不会被匈奴围困了!...别人在看热闹,武德充沛的唐太宗李世民脸都黑了。他们一个唐太宗,一个宋太宗,谥号是一样的,结果对方居然靠逃跑出名。连带着唐太宗都感觉这个谥号不干净了。他真想把宋太宗开除太宗籍!他皱着眉头,收回思绪。他也听说了唐朝后来藩镇问题严重,后来还引发了严重的造-反事件。目前百官都在思考该怎么从根源杜绝。他吩咐文武百官:“赵匡胤的做法倒是有一定可取之处,让军政分家,这样武将就不会做大。爱卿们可以记录一下。不过他弟弟的还是算了。”........天幕接着说道:【宋太宗制定的祖宗之法弊端重重。宋仁宗也用范仲淹等人实行过庆历新政,结果失败了。宋神宗上位之后,感觉再不改-革祖宗之法。这大宋就要完了,所以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出来之后,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是革新派,一派是守旧派。司马光对王安石算是全盘否定。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有可取之处,但推行得太草率了、让百姓苦不堪言,应该再商量一下细节。当时朝廷有些脱离变法的初衷,只看站队。官员凭借站队谋取官位,结党之风很盛。苏轼不结党,一心为民,好像只有他在认真在考虑变法,导致在两派都落不了好。他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排挤。他感觉这个朝廷好烂,也担心自己影响弟弟的仕途,所以申请外任。他心里有牢骚要发,喜欢写诗,每个到一个地方就要写。在杭州,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唱得天下闻名。后来,他来到密州当长官。】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来到密州。苏轼不仅是个诗人,画家,美食家,其实还是个治水专家。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参加抢险救灾。灾后,他又在当地加固防水工程。在苏轼的治理下,当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苏轼望着百姓安居乐业,密州一日比一日转好,被朝廷冷遇的郁闷消散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笑容。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文坛大佬了,仕途的失意并不影响他诗坛上的名气。很多本地的文人邀请他参加聚会。中秋夜,明月当空,月光洒满地面。周围的文人说道:“今日中秋,皓月当空,不记录下来可惜了,大家不如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个风景独好的中秋。”于是,很多文人都开始吟诗作赋。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辙。如今,他们的父母不在了,只有他们兄弟相依为命。明明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弟弟却远在济南,不能见面。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偏偏在我跟弟弟离别的时候如此团圆?他举杯望月,心中惆怅,写下了那一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有文人评价,《水调歌头》一出,其他中秋节的诗词都废掉了,从此没有人再敢写中秋咏月的词!】............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文人顿觉不满。这话也未免太打击人了,中秋诗词一直是个热门题材,古往今来无数人写过,苏轼的这篇凭什么当第一?他们的笔都很厉害。如果苏轼不足以服众,他们定要喷死他!高适听见这《水调歌头》这么厉害,有些不满:“太白兄也有很多咏月的诗歌,怎么就比他差了?”李白看到天幕中的中秋节,正有些惆怅。关于咏月的诗,他也有《把酒问月》,还有《静夜思》。他年轻的时候一直游山玩水,花的都是他爹的钱。结果花钱太奢侈,很快口袋干干净净。他住在旅馆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爹了,想爹的钱。李白收回思绪,含笑说道:“苏轼能不能当第三,看一看不就知道了。”紧接着,天幕便放出来完整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适本来还有些不以为意,结果越看越惊讶,眼睛睁得老大。他还以为苏轼会直接描写明月的美,结果第一句就惊掉了他的下巴。苏轼居然想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这这,光是这第一句,就饱含哲理。有屈原《天问》的色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