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河内尽破,孟津南渡!(2 / 3)

蜀汉 雨落未敢愁 2035 字 19天前

身披夜行衣,面容冷峻,行动迅速而隐秘,宛如夜色中的幽灵。

他的任务是催促河东的友军加强对枳关的围困,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云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了黄河渡口上。

从河内到洛阳,有三条重要的渡口,平阴津、孟津、五社津,它们如同三道门户,连接着两地的命运。

平阴津又名白合渡、白坡渡。

《括地志》曰,"平阴津距洛阳县五十里,白坡渡口是也。"

这里河面窄狭,水深而平稳,是个战略要津。

《左传》称: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春,……晋师在平阴。"

《孟津县志》曰:平阴津,故以邑名。秦二世三年,赵别将司马邛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又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

要说从平阴津渡河也可以,但要说河道最狭窄。

孟津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最为便捷的通道。

孟津自古闻名:武王代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白鱼入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名盟津。

《史记》载,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率师在此渡河,进军朝歌,取得胜利。

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秀拜冯异为孟津将军,屯兵河上,拒洛阳王朱鲔,以实现他立足河内,进图长安之战略。

灵帝时列孟津渡为环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赵云深知,要想迅速拿下洛阳,孟津是关键。

站在孟津渡口,赵云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河水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他助威。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个渡口。

“将军,孟津渡口地形复杂,魏军定有重兵把守,我们该如何行事?”一旁的副将低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赵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要摸清魏军的布防情况,再制定对策。”

说着,他转身看向身后的斥候,“你,速去探查孟津渡口的魏军布防,务必详尽。”

斥候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赵云则继续站在渡口,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心中默默规划着即将展开的战斗。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明亮,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夜幕降临,斥候带回了魏军布防的详细情报。

赵云仔细研究着地图,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明日清晨,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平阴津,吸引魏军注意力;另一路则主力突袭孟津,务必一战而定。”

赵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将士们齐声应和,士气高昂。

他们知道,跟随赵云,就是跟随胜利。

夜色中,他们的身影如同一支支利箭,蓄势待发。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黄河渡口时,赵云率领的蜀汉大军已经整装待发。

他身穿铁甲,手持长枪,屹立于阵前,宛如一尊战神。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将士,那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声的承诺。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蜀汉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孟津渡口。

战斗的号角在黄河上空回荡,震天动地。

赵云一马当先,长枪挥舞,所向披靡。

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一道闪电,所到之处,魏军纷纷败退。

汉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占了渡口,魏军败退,留下一片狼藉。

在战后的混乱中,赵云麾下的将士们押解着一群衣衫不整、神色慌张的人往营地走去。

这些人中,不乏魏国的达官子弟及其家眷,他们原本以为能借着河内的退路逃入洛阳,却未料到会在此地被汉军捕获。

赵云冷峻的目光扫过这些人,心中并无半点怜悯。

战争无情,对敌人的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

于是,他果断下令,将他们的家产全部充公,男丁充作民夫,女眷则被送往教坊司,以待甄别训练,或许有朝一日能献于大汉天子,以彰显汉室之威。

处理完这些琐事,赵云的目光转向了黄河南岸,那里是孟津南渡口,是他下一步的目标。

然而,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没有船只,大军如何渡河?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焦虑。

渡河之事,非同小可,若无船只,大军便如被缚住手脚的巨人,难以施展。

“将军,这可如何是好?”一旁的副将焦急地问道,脸上满是愁容。

赵云沉默片刻,随后果断地说:“搜!给我搜遍整个河岸,哪怕是一叶扁舟,也不能放过!”

于是,汉军将士们分散开来,沿着河岸仔细搜寻。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只搜到了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