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传国玺,欲称帝【求订阅】(2 / 3)

玺,交出来做抵押。

真实情况如何,已经不重要。

这枚国玺,显然就在袁术手里。

所以他想称帝,觉得自己是天命之人。

而他一旦称帝,离死期便不远了。

历史,这枚国玺,后来被曹操收入手中。

此时他又看贾诩递来的第三条消息。

袁绍在冀州,居然也有了一方皇帝的印玺。

虽然不是传国的正印大玺,可也是一枚皇玺。

当今的皇帝,共有六枚印玺。

包括私印,加盖奏章的理事印,处理国事的帝印等。

传国玺之所以珍贵,在于其承载国运。

名义是天地所授。

皇帝都只有执掌权,一代代传承,而没有变更权。

其余玉玺,则可以被取代。

袁绍得了一枚国玺正印,是袁隗不知什么时候,什么机会下,从宫里带出来的,给了袁绍。

老袁家的哥俩,雄心勃勃,各掌玉玺。

王朝末年,天下形势骤然直下,诸侯连年征战,地无耕作,有的地方百里无粮谷。

以曹操刚占领的南阳为例,早数年前,还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如今却是半数耕地弃置,处处荒芜。

曹操回来前,从南阳北,途经洛阳周边,绕行才最终回到兖州。

他专门去看了眼洛阳,曾经的天下首善之地,百万人口的巨城。

而今城外却是多了处乱葬岗,白骨堆砌,都是当年洛阳惊变,董卓和凉州军杀人留下的遗骨。

周边城镇,郡县,人口大量迁移,静悄悄的宛如死城。

百里之地看不到耕作的痕迹,与其鼎盛时相比,让人感触尤深。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绿柳如烟的时节。

本该伴着燕子的呢喃,绿荫中,山野如画。

然而曹操等人一路行来,路旁的荒地里有倒毙的遗骨。

大好的春光,却连荒草也看不见几簇。

汉末大乱后进行统计,天下的人口锐减近四分之三。

连年的天灾人祸,死伤以千万来计。

曹操外出期间,让人搜集各地的人口,耕地等相关数据,普查灾荒的波及范围。

当下便由文姬取出来,在书房传阅。

众人看后,悉数沉默下来。

文姬和貂蝉最初看见这些消息,差点哭出来。

这时曹操略作沉吟,拿起笔,在面前的纸,以狂草写道: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笔势连贯,字迹如流水倾泻: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末尾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最后提拔,写出蒿里行的名字。

曹操的这首诗词,千年后仍为世人所提及。

整篇诗词,记录了军阀混战,万物凋零的情景,堪称“汉末实录”。

诗词的风格质朴,但沉郁悲壮。

曹操借诗词指出天下乱象,开篇平直,中篇叙事,到了末尾才画龙点睛,短短三四言,深刻的描绘出各地的惨状。

白骨露于野,千里不闻鸡鸣。

文姬在侧后方,看见曹操笔下的最后几句,有一股难言的情绪,从心底泛起,想起随曹操,经转洛阳回来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真的是遍地白骨无人埋,行百里不见炊烟。

她眼中的泪痕,抑制不住的滚落。

“把这首词,传给在外等候的诸多士族,让他们看后再来见我。”

曹操让人把蒿里行,送给各家士族的人看,意有所指。

军阀混战,也包括他兖州背后,都有士族的支持投入,甚至是推动。

天下离乱之际,日丧万人。

而士族门阀之人,仍在高谈阔论,争权夺利,垄断地方。

他们是天下动荡的根源之一,有些事,已到了要慢慢做出调整的时候。

士族把持享受着最好最多的资源,是延续千年的积弊。

历史的曹操,严厉打击豪强,加强集权,广开人才晋升的途径,原因就在此。

士族不可能从根子斩断。

但可以做出影响和调整,削减其危害性,尽量推动其往有益的方向发展。

这些士族来兖州,主要是想早一步拉关系,为未来打算。

而曹操已掌数州,成了绕不开的强权。

各方都要在兖州治下的区域,有商贸往来。

士族过来就是和兖州商议相关事,合则两利。

书房。

曹操会见各方,直忙到太阳落山,事情才稍稍停当。

剩下的士族,明日再见。

星月满天。

他离开书房,准备回内宅,行进中忽然探手虚握,便见面前的地面下渗出一缕光晕。地面如水流般滚动,推动着一张帛书古卷,从地下浮现。

这是此前从墓葬中,挖掘到的那张镇宅图。

曹操以念头引导自身气运,往图内灌注,进行祭炼,推动其威力提升。

图卷展开,浮现出诸多咒文。

图内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