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两个绝顶高手对决,死的都是看戏的(2 / 3)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1884 字 7个月前

多大河,如黄河、漳水、济水,也都有“悬河”的隐患。因为河北平原地势太平,河流落差太小,水速慢冲不动泥沙,河床容易淤积。千百年积累下来,很多河面水位高度也就高于河边的城池,需要不断加高加固大堤来保护城池。

漳水靠修高河堤治水的历史,在战国时魏国“西门豹治邺”就开始了,后世看官对此应该也都不陌生,那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就学过的。西门豹距离汉末已经七百多年,漳水河堤一代代加高,水位已经非常惊人。

荀攸能提前想到这个计策,也就很正常了。

现在的情况,与历史同期所差异的点只是在于:历史上曹操围了邺城一年多,实在反复攻不下来,才迫不得已改用水攻。现在却是直接一上来就开大,完全不给机会。

属实是“大BOSS直接去新手村堵门,不给袁尚刷怪练级机会”了。

这也是被刘备逼的。

如今的曹刘,就像是王老吉和加多宝互相血拼死磕,结果把和其正洗没了。

又如欧阳锋洪七公在华山之巅比拼内力,但却各自只需要出一掌,两人还另留了一掌作为后手,随时可以把其他欺近身的第三方扫死——毕竟现实世界不是小说,不存在“两大高手都用尽了100%内力无法撤开,结果两败俱伤被第三方看热闹的捡便宜”的情况。

那都是小说家为了戏剧性冲突性,特地编造的截胡夺宝爽点。现实世界中谁能拿杨过的人生剧本啊,哪怕自以为代入了杨过,真到动手的时候,也只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拿错了藏边五丑的剧本。

曹操是明白人,他当然很清醒,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各方矛盾的轻重缓急。

而荀攸看曹操对这个方略已经原则上采纳了。荀攸为了自己的个人历史名声,也不得不多提醒一句:

“水攻之法虽能破城,必然造成百姓严重受害。邺城乃冀州腹心所在,此战后肯定会被破坏惨重。而明公在河北百姓当中的名声,可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若还有其他高明之士,能另想它法,既破邺城,又维持住朝廷体面,那就最好,属下宁可不要此功。”

曹操缓缓抬手,制止了荀攸的解释:“孤不到万不得已,自然不会轻易用此法。反正还有至少三个月可以筹划,孤不会放弃任何一丝解救百姓的希望的。”

双方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矫情就有点过分了。荀攸很识相地闭嘴,沉默告退。

……

曹操被刘备逼得采取了更激进的手段应对袁家,从刘备手上失去的东西,都要加倍从袁家身上找回来,狠狠地捏软柿子。

话分两头,同样是在这一年的腊月,在荆州的江夏郡,刘备的心态跟曹操,也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刘备是东海、琅琊之战胜利的一方,跟曹操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硬战取得了胜利,得到了一个半郡的地盘。

在收到关羽的捷报,以及诸葛瑾的请示后,刘备的心情一度极为振奋。

但他内心感受到的时不我待,却是与曹操是相似的。

因为他也受不了那种“我的毕生大敌,只用七成功力就可以守住正面、与我相持的同时,他另一只手却还能在身后收几个鱼腩残血,增强自己的实力”的情况。

曹操只用了一半多的精力,就可以顶住他,然后在背后稍微花点余力就能收割高干。自己在正面战场,暂时找不到任何破绽,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曹操扩大地盘。

诸葛瑾的密信里,倒是给刘备在这个冬季找了点事情做,比如外交上彻底收服袁谭,把袁谭身边的顶层谋士都一个个拉拢过来,最终确保傀儡袁谭。

但刘备觉得这事儿用不了太多精力,只要自己给诸葛瑾充分、绝对的授权,他跟关羽、太史慈就能干好了。

而刘备自己留在江夏,这地方没有什么用兵空间,今年一年下来,对刘表的荆南势力也消化得差不多了,赖恭、吴巨已经在两年的潜移默化笼络中,彻底投靠了刘备,再无悬念。

所以刘备也生出了迁移根据的想法,不想再亲自留在江夏,想要换个更靠近前线、更便于他本人居中统筹战局的城市,设置其车骑将军的幕府。

为此,他也找来了诸葛亮,商议一下这个冬天和来年上半年的方略部署,以及迁移幕府的事情。

——

PS:以上已经三千多字,今天起恢复正常更新……晚饭前还会有一更。

还有,针对昨天的评论质疑,稍微解释两点。我昨天从没说“袁尚一直不知道曹操打进并州了”,只是说消息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差。而且也没写并州已经打下了,只是打下了上党郡。所以评论的人别乱脑补、把我的描述往前拽一大步偷换概念。

其次,初中地理课本上都教过,我国的地形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一级,北段山陕是第二级,太行山在晋、冀之间,就是第二第三级的分界线。

所以冬天大雪封山阻断影响最严重的当然是晋冀之间。而山陕之间,汾水和沁水河谷都是能通行的,它们都属于第二阶梯内部,而非第二/第三阶梯交界线。河东和河内大冬天要到太原、上党也是有路可走的。邺城要去太原、上党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