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朝堂之争(1 / 2)

按大商天朝的规定,朔望之日为大朝会,其他时间皆为小朝会。

朔望之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

大朝会就是电视剧中演的上朝场景,届时京城内所有官员皆需到场,通常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当然也会颁布些重大的决策。

小朝会才是真正处理政事的地方。

由人皇召见相关文武大臣,讨论具体某件事情,形成最终处理方案。

……

九月十五。

天色微亮,高大的宫门前汇聚了成百上千的官员。

他们三五成群的低声交谈着,等待宫门开启。

“寿王来了!”

不知道是谁喊了声,所有人齐刷刷地转头。

一队精锐骑兵低速跑来,清一色的蛟血马,为首者便是英气勃发的殷寿。

群臣自觉地让出一条道,以供骑兵通过。

“见过寿王殿下。”

所过之处,群臣纷纷行礼。

但殷寿只是淡淡嗯了声,并未多做理会。

“启王来了!”

人群外又有人喊了声,就见一架豪华马车缓缓驶来。

群臣虽然让出了个道,但行礼者寥寥,与先前殷寿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如今的朝歌早已经传遍了,人皇欲立殷寿为太子。

紧随着殷启,殷衍也来了。

他同样也是坐马车来的,对他行礼者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皇兄!”

“二皇弟!”

“三皇弟!”

殷启、殷衍、殷寿三人相互打着声招呼,便各自站定,没有继续往下聊的欲望。

因为太子之争,殷启和殷寿形同路人。

至于殷衍,纯粹心中郁闷。

随着时间流逝,文武百官纷纷到来。

“见过太师!”

“见过丞相!”

“见过太傅!”

……

闻仲、商容、比干几乎是踩着点到的,百官纷纷上前见礼。

没有多久,宫门大开。

在禁卫的引导下,众人按照文武和品阶自觉排好队伍,走进了皇宫,穿过大广场,踏上登天梯,最后来到了金銮殿。

金銮殿高大雄伟,瑞霭纷纭,祥光缭绕,宛若天宫。

虽然金銮殿高大雄伟,里面可容纳千人,但朝歌的文武百官又岂止千人,绝大部分人都只能站在殿外,直到大朝会结束。

金銮殿是以金为砖、白玉为地,两排三十六個蟠龙柱金光闪耀。

一座雕工精美的黄金龙椅,摆在高高的玉阶之上。

“入班!”

随着内侍高喊,文武百官依次入殿。

帝乙身穿白色玄鸟皇袍,头戴十二旒冕,满脸威严之气,端坐在龙椅上。

“拜见大王!”

“众卿平身!”

“谢大王!”

这个时期虽然有跪拜之礼,但一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有。

即便是大朝会,百官也只需要躬身行礼即可。

大朝会奏事一般都是有程序的。

先是汇报到场官员人数,有那些来了,那些没来。

随后就是处理军政大事,实际上这都是早有决策的,只是拿到这里汇报,让文武百官知道这个事。

最后才是早朝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奏事。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前皆要预防性地咳嗽一声,以表示我要发飙,不对,我要奏事了,避免出现两人同时出班的尴尬。

“咳咳!”

一个胡须洁白的老者咳嗽一声,他率先出班,躬身道:“大王,臣陈旭有事起奏。”

陈旭出列,群臣皆神色一肃。

因为这陈旭乃是太史,虽然官位不高,但因为掌管祭祀、占卜、典礼、记录等事务,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也是捍卫‘法典’,力挺殷寿最主要的人。

太子之争,像闻仲、比干、商容这些大臣,基本上是不会下场的。

反正无论谁为人皇,对他们依旧得礼遇有加。

帝乙面无表情:“准!”

陈旭高声道:“大王,太子之位事关国本,还请大王尽早册立,以稳固民心。微臣以为寿王为嫡子,又英明神武,骁勇果敢,当为太子不二人选。”

“大王,微臣赞同!”

“大王,微臣附议!”

随着陈旭话落,数十上百个文武官员纷纷附和。

“大王,微臣以为不可。”

这时,有官员站出来疾呼道:“启王殿下才是嫡长子,而且宽厚仁德之名,八百诸侯皆知,要立太子,亦应当是立启王殿下才是。”

“大王,微臣赞同!”

“大王,微臣附议!”

虽然有不少人附和,但也就十几个人而已。

与拥护殷寿的官员完全无法相比。

许多人暗叹,看来这场太子之争要落下帷幕了。

大家纷纷看向站在前面的殷启和殷寿。

殷寿昂首而立,背影伟岸,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而殷启竟然也腰杆笔直,神情淡然,完全没有处于劣势的表现。

许多人纷纷暗叹,果然不愧是启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