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分析得明明白白(2 / 3)

我的红楼生涯 千斤顶 2062 字 2个月前

有时候黛玉回想起昔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生闷气的事情,这才意识到昔日的自己那种伤春悲秋的情怀是何等的可笑。

只见三人又喝了几杯酒后,已经有了几分酒意的袁英德对贾瑜道:“贾侯爷,适才我与如海老弟谈及朝廷诸多弊端,你对此却一言不发,莫非是你另有高见?”

“不敢当袁大人夸奖。”

贾瑜淡淡道:“只是本侯毕竟是个勋贵,讨论时政针砭利弊是你们文官的专利,本侯一介武夫就不去掺合了。”

袁英德摇摇头:“你虽然是武将,但再怎么说也当过秀才,自然不能跟那些武夫相提并论。”

听着这老头话语中露出的那种浓浓的优越感,贾瑜心里也有些不爽起来,“袁大人,你这话本侯不敢苟同。

武夫怎么了,武夫难道就不能为朝廷办事,为君父分忧了么?

你这话倘若传了出去,恐有挑动文武对立的嫌疑啊?”

袁英德闻言几乎要跳了起来,大夏可不像前宋那样重文抑武,当兵的地位就跟奴才一般,不少士兵还要黥面刺字,文官们甚至称呼士兵们为贼配军。

当兵的地位太过低下的后果很快便显现了,当金国打到汴梁城时,守城的十万大军几乎一哄而散,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宋朝卖命。

最后遭受到了靖康之耻,金兵们冲入皇宫,洗劫一空,无情地将一切夺走。皇帝和后宫的妇女们成了他们的俘虏,国库也被洗劫一空。

“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这些数字如同冷酷的刀锋,无声地揭示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被迫离开家园,踏上未知的命运之路。

然而,在金兵的押解途中,生与死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这些人里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半道上,幸存下来的一千多人,或者选择自尽,或者被金兵凌辱,她们的名节和尊严在这段历程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摧残。

皇后、公主、宫女等数千人成了金兵的奴隶,包括公主在内的无数女人全都被蹂躏致死,就连皇后也因为被数名金兵士卒强暴导致怀孕。

这段故事堪称是华夏最黑暗的历史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宋朝那堪称变态的重文抑武所导致的。

袁英德作为一名饱读诗书之人,当然明白文武对立的后果有多严重。

当然了,文官看不起武官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后果很严重,别说他一个顺天府尹了,就连皇帝也不能承担这个后果。

“你放屁,老夫只是……只是实话实说而已,怎么就挑动文武对立了?你莫要信口雌黄诬陷老夫!”

看到袁英德气得差点七窍生烟的模样,贾瑜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

他赶紧提起酒壶亲自将袁英德的杯子斟满,笑道:“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袁大人何必生气。

来……咱们满饮此杯。”

袁英德摁住酒杯,不悦道:“要老夫喝了这杯酒也可以,但老夫还是刚才那句话。

你对朝中局势如何看待,老夫想听听你的意见。”

贾瑜沉吟了一下:“袁大人、岳父大人,不知道您二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

那便是自周亡以来,我华夏便开始频繁的改朝换代,而每个朝代更新换代的时间未有超过三百年者,这又是为何呢?”

“嗯?”

贾瑜此言一出,林如海、袁英德顿时愣住了。

诚然,如他们这般饱读诗书的人当然知道自周以来朝代频繁更迭换代之事,也曾经有无数人思索朝代更迭的原因。

但从来没有人从时间线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看到两人愣在当场,贾瑜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缓缓道:“土地……确切的说,是农人所持有的土地的变化,才是导致朝代更迭的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理会瞪大了眼睛的二人,贾瑜继续道:“历朝历代,每逢长期战乱就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每次战乱死上四成甚至八成的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也导致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会空导致出现的大量的空地、荒地,彼时朝廷都会鼓励农夫开垦荒地,而老百姓也很乐意,毕竟种的越多自己的收获也就越多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就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事情自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有的农夫因为一场大病或是种种原因不得已卖掉了手中的田地,最后沦为了佃户,只能靠替地主种地为生。

而人性都是贪婪的,这跟有钱没钱没有关系。

那些地主并不会因为手里已经有了几千上万亩良田而满足,他们会更加疯狂的兼并土地,剥削手下的佃户。

即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不会停止这种行为。

两位不知有没有想过,一旦当全国超过一半甚至九成的田地都落到地主富绅的手中时,那剩下的九成农户他们要如何生活?

一旦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夫便会沦为流民。

这些流民居无定所,走到哪里乞讨到哪里。

流民人少的时候尚好,可一旦流民的数量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时,会发生什么场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