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京城直辖,此事不容再议!”
作为后起之秀的新政派得益于北卷和中卷的题目简单而大量挤进庙堂,这放在眼下来看不是什么大事,但放在十几年后就不行了。
“新朝开始后,我便选北平为北京,而今北京已经彻底完工,北京城足以容纳数十万百姓及官员。”
朱棣借口朱元璋来施行两京制度,而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不是迁都回来,而是皇帝应该时常巡视南京,尤其是在火车运行后。”
朱高煦解释道:“届时两京铁路竣工,来往两京也不过三五天时间,而且火车平稳,除了中间经过黄河、长江需要换乘船只,火车上也可以处理政务。”
“届时南方为重便来南京,北方与西北为重就前往北京,两不耽误。”
在朱高煦看来,大明日后的疆域必然会很大,两京制算是基础,如果大明日后对西域开拓,或者西北遭遇战事,那等铁路修到西安后,说不定西安也要被封为西京。
“铁路这事情短时间恐怕难以看到,你去太学询问进度没有?”
朱棣坐在金台上,想到了那日看到的火车,不免询问朱高煦。
“看到了,热效率大概提升到5%左右了,有了不小的进步。”
朱高煦解释着,可朱棣却头疼道:“你那些词我记不住,你就告诉我能载多少人,一天能走多远就行。”
“是……”朱高煦想了想,说了个大概:
“现在的热效率,大概能载百余人,满载日行一百六十里左右。”
“想要达到日行七百里,载人五六百,最少需要十年时间。”
“不过铁路的勘察和铺设倒是可以提前进行,尤其是两京铁路。”
朱高煦可不会等着蒸汽机车可以运行了再铺设铁路,现在开始做准备的话,两京铁路估计也就七八年就能铺设好,等蒸汽机车出来,估计两京铁路都能延伸进入东北,或者向西北进发了。
“这件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这次去北京,主要就是找地方弄我的行宫。”
“等行宫差不多,你也就即位吧……”
朱棣忐忑说着这句话,不过这次朱高煦没有再拒绝,而是点了点头:“儿臣领旨……”
朱高煦已经没有了拒绝的理由,朱棣的行宫最起码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修建好,两三年时间足够朱高煦收拾江西和浙江。
同时,广西和云南的改土归流也应该进行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只有湖广和福建、广东需要推行新政。
以三省不足千万的人口,完全可以一次性将新政推行彻底,而且大明洋贸易也步入正轨,朝廷的财政也将大大宽裕。
“行了,元宵过后我就北上了,伱回你的春和殿吧。”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朱高煦见状也有些郁闷,他以为朱棣叫他来乾清宫会有很多话要说,却不想就这几句话。
“那儿臣告退……”
春和殿事情确实多,加上筹建铁路需要做很多前期准备,所以朱高煦确实没有太多心思逗留乾清宫。
不多时,他便乘坐步舆离开了乾清宫,并让亦失哈召郭资、黄福、金忠三人前往春和殿。
由于文华殿距离东宫比乾清宫更近,因此当朱高煦下步舆走入春和殿的时候,郭资、黄福、金忠三人已经在殿内等候。
“殿下千岁……”
“赐座!”
见朱高煦走入殿内,三人躬身作揖,朱高煦也回应一声赐座,而后脱下身上的狐裘大衣,走向自己的位置坐下。
待他坐下,三人也才先后入座。
“召你们前来,主要就是和你们讨论一些事情。”
“太学的蒸汽机车,你们昨日应该已经与亦失哈去看过了吧,有何感想?”
三人分别掌管户部、工部、兵部,与朱高煦所需的钱、人、兵马都有关系,因此他们三人昨日看完火车后,经过亦失哈稍微提点,心里早就有了猜测。
“殿下是准备,提前铺设铁路?”
黄福作揖询问,朱高煦颔首道:“朝廷要迁都,但并非说皇帝就要定在一处地方不能行动,两京铁路可以将南方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方,重要性不言而喻。”
“倘若七八年后火车可以日行六七百里,那从南京前往北京也不过三日时间罢了。”
“铺设铁路需要勘察地形,还要囤积铁料,制造铁轨,并且还要派兵保护,因此我才召你们前来。”
话音落下,朱高煦对黄福道:“国朝官营铁场,每年产铁几何,能囤多少?”
“约五万七千吨,若是不铸造火炮,每年可囤两万吨。”
黄福不假思索的回应,朱高煦闻言算了算两京铁路大概需要的铁料。
两京铁路从北京与通州之间作为起点,以长江北部的江浦为终点,其它的与后世清朝的“津浦铁路”路线差不多,全程约一千七百里。
以每里需要九十吨铁料来算,这条铁路最少需要十五万三千吨铁料,是大明朝两年半还多的总产,每年囤两万吨,最少需要七年半。
这么算下来,只要不生产军工,那似乎七年半就能修建好这条铁路。
但对于朱高煦来说,这条铁路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