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筹备北征(4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44 字 2个月前

兀良哈人也快三年了,他军中肯定有兀良哈人作为巡哨,由他当先锋比较好。”

“至于这次北边调动的将领,俺想了想还是用丘福、陈懋他们。”

说到这里,朱棣不免有些惆怅。

燕府出身的诸将平均的年纪都在四十往上,朱能算是目前能挑大梁中最为年轻的一人,但也足有三十四了。

新生代的将领中,只有朱高煦提过的张辅、孟瑛有帅才,其它的大部分都只适合独领一卫,作为先锋进行征战。

除了他们,朱棣脑中也只有去年被自己发掘的蒋贵,有些潜力。

这样窘迫的局面让朱棣惆怅,只觉得燕府将领在年纪这块太大了,说不定十年后就得陆续退出一线,转而张玉、陈亨、孟善这样的二线。

相比较之下,倒是渤海出身的将领十分年轻,哪怕是年纪最大的王义也才刚刚四十,往后数的傅让也才三十六,剩下的林粟、张纯、陈昶、徐晟和南边的杨展、王瑄等人不过二十八九。

可以说,朱高煦的班底平均年龄起码比燕府的年轻十二三岁。

朱棣还是很羡慕自家老二能带出那么多年轻将领的,不过他倒是不觉得自己比老二差,只是觉得自己身边聪明的武将太少,学不到他的精髓。

“将帅年轻些是好事,只要打仗不含糊就行。”

徐增寿毕竟也和朱棣出征打过乃儿不花,同时也被朱元璋派到西北练过兵,因此指挥个几千人他还是很有自信的,军事上的眼光也不算差。

在他看来,朝廷的将领年轻化是好事,毕竟自洪武朝留下的将领大都四五十了,如果这批人老去而没有中坚力量站起,那日后大明的边备确实令人担心。

“俺也就是感叹感叹。”

朱棣摇摇头,随后便与徐增寿聊起了家常。

一刻钟后,他亲自送徐增寿走出了武英殿,瞧着他走远后才返回了殿内。

只是不等他回到殿内太久,便听到了脚步声传来。

抬头看去,却见来人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臣叩拜陛下……”

纪纲入殿五拜三叩,随后在朱棣的“嗯”声中起身。

“近来庙堂上如何,还有人说俺北征的事情吗?”

朱棣询问纪纲,纪纲闻言眼底也闪过一丝精光,连忙回答:

“殿阁大学士解缙、杨士奇、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以及礼部尚书李至刚、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刘隽等人皆反对,就连汉王殿下也……”

他说到这里,慢慢迟疑起来,朱棣听后也心里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满朝文武,就老大挑头唱反调。”

“这群人你且记着,看看他们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另外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着,给俺看看他们有什么举动,东宫那边的政策也要及时传给俺。”

朱棣说着说着顿了顿,过了几个呼吸才开口道:“如果东宫有什么安排,你也可以先办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确定道:“老二毕竟还是像俺,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

“臣领谕!”纪纲应下,心思也渐渐活络起来。

不多时,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个京城也随着北征日子的到来愈发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