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负债累累(4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347 字 2个月前

说什么,难不成厚着脸皮说二人当年北巡的事情?

“尔等家人皆在阵后,所有大军即可开拔向北,入大宁后便能知道我渤海对大宁政策。”

朱高煦没有过多去说自己的政策,一来眼下大军刚刚投降,若是有人怂恿,那一万大军很有可能会哗变。

倒不如安排他们北上,等他们回到大宁各卫州所后,自然会知道渤海的政策是什么。

闻言,卜万等人带着大军在两千渤海精骑的看管下开始北上,朱高煦也带着自己的一千人进入了完好无损的松亭关内。

在那千户所的中堂里还摆放着燕山防线的沙盘,以及《粮册、《鱼鳞图册、《军籍册等文册。

朱高煦坐下慢慢翻看,并派人向南边去通知了防备松亭关的燕军遵化守将。

这些文册在他手中只是大致一看,他便在脑中构建出了如何规划大宁自给自足的计划。

首先肯定是要按照原先所规定的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人驻守大宁,这算下来,口数差不多是一万五千人到七万人左右。

这七万人需要分布在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并将当地的二十一万余亩耕地均分来自给自足。

算下来,差不多就是每人最少三亩耕地,产出的话大宁比辽东略高,能有每亩七斗实粮,也就是三亩合计产出实粮二石一斗。

这点粮食,顶多也就能维持当地的人不会被饿死,因此自己必须得要鼓励他们开荒。

大宁的牲畜情况朱高煦也看过了,有四千余头耕牛,六千余匹挽马、骡子。

那六千余匹挽马和骡子,眼下都被刘嵩带往了广宁的义州,届时拿下刘嵩,可以将这近万畜力按照户口分给大宁百姓。

一头耕牛一家人,只要不收取赋税,并且还补贴些粮食,那都不用鼓励,他们自己就会自发开荒。

“一万五千兵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盘算着,随后坐直开始研墨书写。

算下来,大宁的军饷是三十万石军粮,十二万贯军饷,以及棉花、布匹、盐等东西。

至于大宁百姓的开口,按照每人每日二斤来算,每年是三十四万石。

二者合计,便是七十四万石,算上大宁的产出,自己只需要补贴六十万石就足够,比起洪武年间二百四十万石,负担减轻了太多太多。

不过大宁这边压力是减轻了,可辽东那边压力就增加了。

从大宁出发前,朱高煦就与赵牧他们大致盘算过,吉林城能自给自足不假,可大宁人口迁移去辽东后,辽东就有人口六十八万人。

这六十八万人还只是大部分,辽西那边还有不少于十二万人,加起来也就是整个辽东人口八十万。

这八十万人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万石,而当地只能解决七十万石,自己还得给辽东找补二百八十万石。

如果加上裁减后的大宁、辽东战兵与渤海军的军粮与军饷,除大宁一万五千守军外,朱高煦还得再维持七万五千人的规模,额外的军粮、军饷便是一百五十万石,与六十万贯。

全部加在一起,渤海的支出就是九万军队,军粮一百八十万石,军饷七十二万贯。

再加上差不多一百万百姓那四百八十万石口粮,合计就是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七十二万贯。

这数额,差不多相当于洪武三十年大明军屯、户部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这盘子越大,我反倒越贫困了……”

算好了帐,朱高煦反倒生出了一种想死的心。

他倒是充实了辽东人口,并且在这数量的辽东人口下,汉人恐怕能提前五百多年开发东北。

只是他恐怕还没开始开发东北,这东北这财政担子就要把他压死了。

以现在他手上的钱粮,顶多能把这担子挑到九月,他要是不另想办法,那他就等着财政崩溃吧。

揉了揉肿胀的太阳穴,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那沙盘上的北平。

“先从我爹那弄来一百万石再说吧……”

《渤海纪事本末:“万久在边,又守土为国之功,甲申,上率兵奄至,万不愿与战,遂降,俾领其众”

《明世宗实录:“甲申,上率兵至松亭,其关有官兵万余,然万素仰上位,遂开城缚身,率兵遂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