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危机四伏(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56 字 2个月前

安一带。

在后世,这里拥有二百余万亩优质的耕地,但在六百多年前的大明,这里还是一片淤泥滩。

一个多月的时间,渤海驾船而来的两千民夫在这片淤泥滩修建了一个渡口。

如果这个渡口在日后没有遭遇摧毁,那这里将是日后大明通过水路占领漠东的桥头堡。

即便这个渡口被摧毁,只要朱高煦靖难能够成功,那想要修复它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明初恼温江嫩江的通航问题,朱高煦已经差不多弄清楚了。

全长两千余里的恼温江,其中下游到三岔河的这七百余里水路,丰水期可以通航三千料左右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很轻松的通航一千料的船只。

从后世齐齐哈尔左右往的流域,丰水期大概可以通行五百料的船只,枯水期也可以通行二百料的船只。

这些东西摸清楚后,日后朱高煦想要进一步深扎漠东一带就轻松许多了。

只要日后能在漠东站稳脚跟,如历史的朱棣一样开辟一条横穿大兴安岭的驿道,那明军日后就可以从开平卫北,利用漠东这块平原来产出粮食,运送给军队。

届时只需要再确定捕鱼儿海与斡难河能否走一百料左右的小船,那明军就可以长期组织数千人规模的军队,长期在漠北和蒙古人打拉锯战。

当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具体的情况,还是得派人走一趟才能知道。

“船吧……”

理清思绪,朱高煦也带着王义他们走了渡口的马船。

马匹被卸掉了马鞍和负重,在数百骑兵的驱赶下,与马船开始顺着恼温江而下。

六月初六,朱高煦带着三千骑兵返回了肇州城,而朱棣他们还在撤回全宁卫的路。

由此便不难看出,一条河流对于战争到底有多么方便。

朱棣他们走陆路从全宁卫去兀良哈秃城需要半个月,而朱高煦只需要六天,比他们节省了九天的时间。

如果遇到风沙天气,朱棣他们甚至要花二十几天,但朱高煦顶多花费七八天。

多出十天半个月,那就代表多消耗了数万石的粮食,因此朱元璋才会在知道恼温江可以通航后,决定倾入资源来打造渤海。

只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眼界的。

回到了肇州城后,朱高煦简单询问了这一个多月以来肇州城的开荒进度。

由于耕牛挽马数量足够多,肇州城外的豆田已经达到两万四千余亩,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开春后能有三万亩可以用来种植豆料,满足大约四千匹军马的日常所需。

对于这个结果,朱高煦十分满意,因此他在交代了王义如何治理肇州城后,便乘坐马船往吉林城踏归途。

六月初九,朱高煦抵达了吉林城。

由于事前有鸡西关的塘骑通知,亦失哈早早就在码头等待朱高煦。

朱高煦下船后,他便牵着提早下船的赤驩与一匹普通乘马迎了来:“殿下……”

“城内情况如何?”朱高煦颔首,随后接过赤驩的缰绳,翻身马。

亦失哈也是如此,不过在马后,他便在跟随朱高煦说起了吉林城的变化。

“船厂那边,几位师傅已经按照您说的,提早开始制作两千料大船的龙骨。”

“刘船工与王船工二人都确定过了,这批龙骨在明年开春过后就可以使用。”

“准备了多少龙骨?”朱高煦策马向吉林城走去,边走边与亦失哈商量正事。

“二十条,都是按照战船的标准来制作的。”亦失哈交代着,同时也解释道:“马船只要有烤场,很快就能制作龙骨,三个月左右就能造船,五个月就能下水。”

“好!”听到了亦失哈的话,朱高煦满意点头,毕竟海路才是他能打南兵一个猝不及防的杀手锏。

只要走海路南下,他完全可以依托坚船利炮与数量数倍于他们的南军对垒。

现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因此朱高煦询问:“府库之中的粮食还有多少?”

“四十九万石。”亦失哈回应,同时继续道:“按照眼下粮食的长势,入冬前应该能有五十万石左右的实粮。”

“开荒那边,今年三湾已经新开辟九万余亩,鸡西堡以西的镇子也兴建起来了,开辟了三千多亩田地。”

“长春城那边的场子已经选好,并且清理了前金时期隆安城的废墟,从中清理了不少可以用的青石。”

“按照眼下的速度,大约四个月左右就能用水泥修建出一个可以容纳五千人的石堡。”

“另外,南边也送来了去岁朝廷允诺的四个千户,都被奴婢暂时安置在了长春城……”

说到此处,亦失哈压低了声音:“那四千军户有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七人,不过其中有不少人总是在打探一些消息。”

“此外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文牍中也注明,其中有三个千户约一万余七百人都是调给吉林城的,必须在吉林城当值。”

亦失哈在紫禁城待了十几年,他自然听过许多掺沙子的事情。

只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掺沙子,他还是第一次见。

“看样子,南边的那位已经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