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未雨绸缪(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997 字 2个月前

分析到这里,姚广孝手中佛珠继续盘算起来:

“二殿下所面对的局势如何,只需看他走哪一条路便能知晓了。”

姚广孝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分析着一切,徐氏听后也渐渐放下心来,但终究还是担心道:

“这孩子自从去年腊月开始就没与我写过信,至眼下已经过去了一年。”

“允恭也说他这一年变化很大,却是不知道他到底怎么了,遭遇了些什么。”

徐氏本能的觉得自家儿子的变化很大,倒是朱棣没有那么细腻,他笑道:

“跟在俺爹身边,能学到的东西可是很多的,徐妹子你也不用太担心。”

“我觉得高煦这变化蛮好的,等日后我爹想开了,说不定还能让我和他一起带兵出击漠北,去扫那北虏的老巢。”

一想到自己能带着朱高煦去扫蒙古人的老巢,朱棣就笑得合不拢嘴。

倒是在他合不拢嘴的时候,朱高煦也同样合不拢嘴。

“殿下,这位就是淮安府的杨彬。”

南京之中,在亦失哈的提醒下,坐在圆桌前大快朵颐的朱高煦抬起了头。

此刻的他身处一处类似酒楼的地方,在这雅间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繁华的气息。

宽敞的会厅里挂满了挂件挂饰,一排排黄花梨的桌椅被拼接细腻,雕刻精美。

雅间中心摆放着一个黄花梨的大圆桌,四周墙壁悬挂着各种形状和色彩的艺术品,比如细腻的彩陶、雕刻的各种石头和珊瑚,让人眼前一亮。

在他面前,一张圆桌摆放着九荤六素三汤等共计十八道菜,尽数是用来招待他的。

越过这饭菜,对面站着还未入座的亦失哈,以及一位年纪三旬下,身材圆润的男人。

他穿着普通的绢布,若不是吃的圆润,看去也就是个平民之中的小富农罢了。

在这男人身后,雅间里摆着一块木镶玉的屏风,透过那屏风的空隙,朱高煦可以看到五六名身材纤细丰腴,娥眉长目的白皙乐女正在弹奏乐曲。

而在这群乐女的背后,则是摆放着一张长约丈许的拔步床,足够好几个人休息。

“入座吧。”

朱高煦带着笑意招呼,闻言穿着绢布的杨彬也在亦失哈入座朱高煦身旁时,来到了朱高煦左侧入座。

“你想要我手的一千盐引和一千斤茶?”

朱高煦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选择开门见山。

他这样的开诚布公倒是让习惯了官场人情世故的杨彬措手不及,以往他求人都是等到喝的差不多才开始办事,那些勋贵官人宗室摆着一副高高在的模样。

如今突然来了个坦率的,他反而不会应付了。

杨彬的尴尬被亦失哈看在眼里,对此他笑着安抚道:

“杨善人,我早与你说过,我家殿下与寻常勋贵宗室不同,你却是不信,如今可信了?”

“信、信信!殿下确实与众不同。”

在亦失哈的圆场下,杨彬也一边为朱高煦倒酒,一边不断点头,同时对朱高煦道:

“殿下,草民听闻你要就藩,担心那吉林苦寒,物产不丰,因此毛遂自荐,想为您解决些事情。”

杨彬没有明目张胆的说自己要购入朱高煦手中盐引,而是换了个说法。

对于洪武年间的盐引制度,朱高煦也是非常熟悉的,毕竟他记忆超群,许多事情都在这几个月禁足看书中记了下来。

明代绝大部分时间施行的盐政制度都是“开中制”,而通常说的纳米中盐的开中法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前中期,盐法与军需供应中扮演着南粮北运的重要角色。

当今洪武二十七年,大明有二百一十九个县产盐,而产盐区域被朝廷划分出来设置盐场。

这些盐场分别处于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管理之下,食盐的生产由专门的灶户负责。

因为制盐方法主要是煎煮和晾晒,所以食盐的品质也因生产方法及产地而有高低。

当下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产盐一引四百斤则给钞二贯,并且优免杂役。

由于待遇好,因此灶户们不仅负责制盐,还有防备贩卖私盐的责任。

这种待遇,在朱高煦的钱钞法出炉后得到了提升,由于宝钞升值,因此朝廷将给钞二贯又折为了给钱一贯,所以灶户的待遇普遍得到提升。

待遇跟,责任心也就更强,因此沿海私盐的贩卖难度也就更大了。

对于盐商们来说,私盐难以购买,那就只能继续走官盐盐引的路子了。

不过官盐的路子并不好走,根据具体的流程,朝廷每年会根据各地需求在各地发榜招商,明确各地所需,及相应的兑换各区盐引数目,如此称为“开中”。

在这些地方的盐商看到榜文后,会根据榜文申请中盐,并根据要求输送指定中纳物至指定地点,以此换取仓钞,称为“报中”。

盐商持仓钞至运司等待兑换盐引,而后运司根据底簿与仓所送来的仓钞核对本年数目后进行开中。

开中结束后,运司将底簿及仓钞送至南京户部核对,然后由南京户部印刷盐引,送回运司,再由运司将盐引交与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