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匹夫无罪(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979 字 2个月前

平淡处理奏疏的朱元璋身,却见他不紧不慢的抬头,只是片刻便扫视了众人。

毕竟要不是他父亲将自己母亲扶正,那他也属于庶子。

如果他大哥朱雄英还活着,又或者常氏所生的朱允熥也能展现不俗能力,那太孙这个位置是无论如何都落不到他头的。

他垂下眼帘,说出了朱允炆的想法。

对于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朱允炆比所有人都了解。

“如果明年的夏税和秋收能将以钞抵税的范围增加到常州、镇江二府,那庙堂便是东宫独大了。”

朱高煦的能力如此,放他回北边就是放虎归山,更何况朱允炆想要削藩的心思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剪除藩王羽翼,控制其子嗣。

在他没有出现在,自家爷爷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驳回自己的意见,甚至为了不让二人起矛盾,特意将多年不肯动的陈粮贩卖来照顾自己。

让朱高煦回北平,这种话谁都可以说出来,可以是徐辉祖、也可以是他郭英,甚至是远在北平的朱棣,但唯独不能是朱允炆。

“不过朝廷赏赐不久,这西阳哈便叛离出走,如今盘踞在前元肇州北部的河谷平原一带。”

按照,四府人口四百七十余万,懂文识字的人更是多达数十万。

“以陛下对燕嫡次子煦的种种行为看来,恐怕这燕嫡次子煦还会在南京再待一段时日。”

因此在说出要朱高煦离京的话后,朱允炆便一直盯着朱元璋,试图从他脸看出点什么。

武英殿内的矛盾,在朱允炆坐下后结束。

“武英殿的奏疏不用管它,寒冬将至,那西阳哈想来还会入寇,等到了下次入寇,你们一并疏。”

朱元璋越是袒护朱高煦,朱允炆就越想要朱高煦离开,哪怕撕破脸皮。

这样的道理,不止是郭英明白,朱元璋更是清楚,所以在他放下茶杯后,他才看向郭英:

“臣从十八岁时就跟随您左右,如今已经是四十一个年头了。”

感受着身后没有动静的二人,朱允炆转过身来看向那名正六品官员:“齐主事,你以为若是将燕嫡次子煦放出,应该如何做?”

“臣以为此计不错。”齐泰不假思索的开口道:

面对朱允炆等人的目光,他作揖道:“太孙,月二十五,野人西阳哈入寇辽东这或许能做些文章。”

可是他,为了丁点感情之见就要把朱高煦赶回北边,这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想法和心性。

朱允炆没有继续说,但众人已经明了他的态度。

不过等他想到吉林船厂距离北平的距离后,他立马犹豫道:“只是这吉林船厂属辽东都司管辖,燕府在北平都司,这跨越似乎太大了……”

朱允炆还想再劝,但朱元璋却提早他一句说道:“下旨,今年各地的储备仓、常平仓、水次仓,凡是三年以陈粮,尽数贩卖于百姓,所贩卖粮款押付云南三司,尽早开采当地金银铜矿。”

“朝廷要对其用兵时,他又派人前来投降,而陛下认为讨伐他路途遥远,便接受了他的投降。”

“肇州距离朝廷最东北的吉林船厂尚有水路七百余里,只要吉林船厂的兵马开拔,西阳哈一得到消息就能北遁大山之中,将领根本无从平叛。”

在这样庞大的基础,四府每次都能在科举榜单占据一席之地,多的时候更是霸占榜单近四分之一的名额。

“再留他在南京,难不成是等着皇爷爷对他愈发亲近吗?”

他今日的心情着实不太好,没有心思再与旁人过多交流。

齐泰解释了西阳哈这个人和他所处的部落,朱允炆听后却点了点头,对齐泰反问道:

对于这样的局面,朱元璋没什么表态,似乎这就是他想要的局面。

见到朱允炆询问自己,对兵事谙熟的齐泰也沉思了片刻,随后才作揖道:

“十六年,朝廷经略海西时,松花江、呼兰河一带居住着海西兀者女真相继内附。”

只是朱元璋对朱高煦的态度与旁人不同的太明显了,朱允炆是感受到了威胁,才会以放虎归山的方式来将朱高煦驱逐出京。

朱允炆是铁了心要把朱高煦往吉林船厂送,齐泰和黄子澄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而是在作揖应下后开始说起了以钞抵税的事情。

在他眼中,朱允炆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更不是一个会妒忌一个普通郡王的人。

一句话,便将朱元璋这段时间对外的种种解释了个清楚。

“爷……”

“陛下,您确定您在面对那燕嫡次子煦时,心里想的都是如何锤炼太孙吗?”

“既然要放回,自然要趁机将他封为郡王。”齐泰侃侃而谈道:

哪怕朱高煦没有现在的才干,只要朱元璋还保持着对他的那份“特殊”,不管什么局面,朱允炆都会选择说出那样的话。

朱允炆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但他比谁都清楚,他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朱元璋朝他摆了摆手,低头端起茶水浅尝。

“若是将高煦派往三万卫或吉林船厂,让他围剿西阳哈,你以为如何?”

不过相比较这句话,他更认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