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乱我家者(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41 字 2个月前

植力度极小,直到朱元璋北定中原,这种御寒作物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当然,这些都不算是直属大明朝廷的粮仓,直属大明朝廷的粮仓分别是卫所的军户仓,以及卫所军户负责看管的储备仓,还有运河沿线的十四座水次仓。

倒是在他处理奏疏的时候,颖国公府内的傅家兄弟却急的直打转。

五十万斤棉花,这对半年已经先后派发百万斤棉花给西北、山西的大明朝廷来说十分困难,可即便再怎么困难,朱元璋却也不能无动于衷。

“是啊……”傅忠也感叹着,脑中对于朱高煦身影愈发清晰。

“这……”朱允炆沉吟:“只是将军屯籽粮收回户部,让六部派人监管,粮食可以不调。”

这份奏疏是监察御史陈瑛所写,其中他写到了军屯籽粮都由卫所自行管理,很容易出现贪腐事情,所以建议将军屯籽粮交给户部统一管理。

它们虽然不如纯正的波斯马高大,但掺杂了河曲马的血脉后,耐力却能变强不少,极其适合用来作战。

并且由于明初气温较后世更低,北平辽东地区能种植棉花的地方极少,因此辽东、大宁等地奇缺棉花这类的御寒物资。

在朱高煦的叫嚷声中,林五六等人面面相觑。

“别忘了,武官贪墨粮食还有兵部和都察院可以监督,可一旦军屯籽粮归属六部,那六部与都察院一旦沆瀣一气,又有谁能告诉你军屯籽粮被贪墨亏空?”

他这话一说出,傅忠二人面面相觑。

瞧着朱元璋走入殿中的背影,亦失哈呆愣的站在殿门口,在内心苦笑:“我这样的小人物,恐怕没两天陛下就会忘记我的名字了吧……”

“人呐,一旦饱了就会忘记饥饿,穿暖了就会忘记寒冷,天下太平了就会忘记修葺武备,如此长期下去,一旦遇到灾祸就只会茫然无措,像没了头的苍蝇。”

“眼下地方时有叛乱,各地卫所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出兵平叛。”

朱高炽递出奏疏,朱元璋也顺手接过看了看。

“皇爷爷,这是宁王叔奏的奏疏,孙儿不敢做主……”

“嗯……”朱元璋微微颌首,朱允炆见状也派武英殿太监前去礼部取贡表,召四夷馆翻译官员。

朱元璋没有继续说下去,似乎察觉到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提起了朱高煦,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了许多。

“奴婢是指挥使武云之子亦失哈,海西女真人……”

对于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举动,放在以前朱元璋或许会很高兴,但自从经历了朱高煦与朱允炆二人配合后,朱元璋就有些不耐烦了。

他终究没有对亦失哈这个小人物心,这样的举动也让亦失哈心里有几分失落。

苦笑之余,亦失哈不难想到一直记着他名字的朱高煦。

朱元璋看着那本奏疏,眼角微微眯了一丝。

“若是将这两个孩子交给他抚养,他应该能把这两个孩子养的很好吧”傅忠不免遐想。

只是面对他的想法,朱元璋却摇摇头,将奏疏丢在桌:

可以说,在这两个人理政时期,朱元璋每日能处理的奏疏很少,他们也很少会主动前来找朱元璋解惑。

如果仅凭往年的棉衣、棉被来御寒,那恐怕今年大宁会出现冻伤冻死的事情。

太监叩首应下,随后便在朱元璋的挥袖间退下。

“那小子应该快出来了,应该快了……”

庙堂的那些官员不管怎么搞小动作,没有钱就是办不成事情。

如老朱自己刚才所说的一样,人一旦习惯了安逸,便会讨厌那些杞人忧天的人一样。

府县城之外,朱元璋还要求乡野集镇的百姓建立社仓、义仓。

入八月中旬以来,西北的鞑官反叛,东北的女真人叩边,北方兀良哈和鞑靼、瓦剌倒是还算安稳,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南下打草谷。

“爹倒是安稳……”

只是小人物的想法都是奢望,而大人物的想法往往能更顺利实现。

朱元璋说出了地方粮食的问题,在当下这个征收实物税的时代,朱元璋本人并不相信前元残留的那批官员,因此他将明代粮仓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不同片区,交给不同的阶级去管理。

“奴婢领旨……”随身太监见状应下,朱高炽三人也先后作揖,唱礼:“孙儿领悟……”

朱允炆见状也不敢耽误,毕竟眼下已经九月初一,大宁那边再过半个多月就要开始下雪了。

能让傅友德这么说的人,恐怕也只有这几个月来不断提出奇思妙想的朱高煦了。

府县之中,朱元璋设立常平仓,让地方衙门管理。

“嗯……”听到亦失哈的自我介绍,朱元璋想了想武云这个人,却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记不起了,最后只是应了一声,便继续往前走。

“好在有嫂嫂的血脉庇佑,若是我们出了什么事,傅家最少还能有血脉流传下去。”

朱允炆理政两年半,早已经积累了经验知道该如何处理,而朱高煦更是摸清了老朱的理政思路,往往都是根据他的思路来进行修改和拓展。

和朱高煦预判的一模一样,帖木儿果然派人来朝,并且贡马二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