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赛鸡腿(1 / 2)

我们摄制组完成拍摄任务回到深海市,休息两天就上了班,我们集中在会议室,等着去开会的孔姐回来,没有孔姐的会议室里,嗡嗡扬扬像闹市,就像许多的小蜜蜂在飞。自然是我们一众人等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突然,我们摄制组的“小灵通”剪辑师苗雨勤,拍了几下巴掌,“哎!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老师儿们,我小灵通有最新消息发布,‘嗒滴嗒,嗒滴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大家知道不,孔姐有男朋友啦。”

“她的男朋友就是大名鼎鼎的钟书同,就是那个在京城呼风唤雨的大佬,他可是个传奇人物啊!听说他跟孔姐的感情一直很稳定,都快谈婚论嫁了。这次孔姐出差,钟书同可是天天打电话,发微信,关心得不得了。

“哎呀,真的吗?”会议室里的众人立刻化作吃瓜群众,异口同声地问道。“钟书同不是已经有老婆了吗?”消息也很灵通的小李讲。“你out了,李子!我给你们讲,那都是过去的事了,钟书同早跟老婆离婚了。”

“啊!不!应该说是他老婆主动跟他离的。人家看上更有钱了,想当初是家族联姻,彼此心里都有人……他跟孔姐才是真心的,当时结婚也是迫不得已。”苗雨勤得意洋洋地卖弄着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摄制组一下子炸开了锅。孔姐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女神,她的男朋友居然是钟书同这样的风云人物,这让我们都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就在这时,孔姐推门走了进来。看到她,我们立刻安静下来。她微笑着看着我们,然后坐下来开始开会。

我心里却一直琢磨着苗雨勤的话,想着孔姐和钟书同的感情,不禁有些感慨。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感情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或许,孔姐和钟书同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最终走到一起。或许,他们也会像我们摄制组一样,闹闹腾腾地过着每一天。

会议开始了,我们收了各种思绪, 集中精力开始工作。我们很快就确定了下一期的主题,拍摄计划和人员安排。孔姐将我们的计划和人员安排又细化了一下,确保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人都完成他们的工作。

我们完全理解孔姐的工作,因为每一期节目从主题的确定,脚本的撰写,人员的安排,拍摄的实施,后期的制作,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孔姐既要保证节目的质量,又要顾及我们摄制组的感受,确实很不容易。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要准备下一个主题的拍摄。这个主题,和我们以前的不一样,是深海市即将回国定居的老华侨出资让我们拍摄的。机缘巧合下,老人家看到了《最美味》,他就有了拍摄他小时候吃过的那些让他记忆犹深,回味无穷的美食佳肴的想法。

他想在办完所有回国定居的一切事项之前,通过纪录片先回味一下过去的,让他魂牵梦绕的美食佳肴,他知道他小时候吃过的,现如今有一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有人烹饪了……

我们摄制组分散成多个摄制小组,便踏上了寻找美食之旅。深海市的老街区、老市场、老餐馆,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品尝了各种地道的美食,记录下了那些老华侨回忆中的味道。

我跟着的拍摄小组,负责去老城区拍摄。这一天,我们三个寻找无果,正饥肠辘辘时,路过一家小吃摊,就被摊上散发出来的香味诱惑过去。摊主是一个老奶奶,她的小吃摊虽然不起眼,但是生意却非常好。

我们在她的摊位前面的就餐区,找了一张桌子坐下,一边和她说着,一边看她做鸡蛋灌饼。我们三个先一人一张饼吃着,我舀了一口鸡蛋灌饼,入口的是满口的咸香酥脆,让我都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去,再来一口软糯浓稠的小米粥,熨帖极了。

趁着这会儿不到饭点儿人少,我和老奶奶聊了起来,她告诉我们,她做这个已经几十年了,以前是卖给附近的居民和学生,现在年龄这么大了还干着,不是靠这个养活自己,虽然她以前靠这个养活儿女。

现如今,儿女都成家立业很有出息,也孝顺,儿孙们都要求她回家颐养天年。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也不忍心让吃惯了她的鸡蛋灌饼的老街坊们,以后吃不到她做的鸡蛋灌饼了。

说到这里,老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告诉我们,鸡蛋灌饼虽然只是简单的小吃,但是几十年来,她见证了老街区的变迁,也见证了街坊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个小摊,已经成为她与街坊们交流与联系的纽带。

老奶奶的鸡蛋灌饼不仅美味,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她还告诉我们,这鸡蛋灌饼,看着不起眼,可是它已经600多岁了,是河南信阳的特色传统小吃。

我们一边吃着老奶奶的鸡蛋灌饼,一边聊着天,听着老奶奶讲述着她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这些年来,老奶奶坚守在这个小摊,用心烹饪着每一份鸡蛋灌饼。她与街坊们的故事,如同这份小吃一样,充满了风味与历史。

我们摄制组的任务,不仅仅是寻找美食,更是寻找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人间温情。老奶奶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拍摄的决心。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平凡的小吃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和情感。

回到摄制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