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登极恩科
大封群臣过后,朱怡炅旋即开始分置百官职属,即正式定下名分。
不再像原来,只能算是监国属官,尤其王礼所属的内阁,在朱皇帝监国期间实属乱来,要宣扬出去恐怕得被人笑掉大牙。
关于文武百官位分品级,内阁早已提前做好规划,朱怡炅看过并无不妥,随即批复:“可。”
定下了百官职分,朱怡炅又紧接下旨,擢升邵武知府兼延邵汀三府布政司左参政邬思道为福建巡抚。
大明现今坐拥一京二省之地,这巡抚之职也确实该任命了。
要不然,随着将来地盘越来越大,朝廷中枢的统治只会越发迟滞。
邬思道在邵武虽仅理政不过俩月,却已然将延邵汀三府都梳理的井井有条,新政在三府之地也已彻底推行下去。
单论政绩,倒也勉强够得上福建巡抚的要求了。
而且,朱怡炅这番超擢任命邬思道为福建巡抚,同样也是为了邬思道未来入阁在做准备。
内阁里不能只有王礼这些前清旧臣的人在,虽然王礼他们现在对于大明还算忠肯,但作为前清旧臣,他们必定会天然的抱在一起,所谓结党。
初期还好,要是时间久了必成祸患,这也是为啥朱怡炅要擢升朱承训、吕犹龙两人入阁的原因,前者是大明新兴士族官僚,后者则是前任福建巡抚,官职本就比王礼梁文煊两人加起来都要高。
有他们俩在内阁,姑且也能制衡一二。
不过,为了防止内阁各部有所遐想,也顺带平衡下官员派系,朱怡炅在擢升邬思道做福建巡抚的同时,又擢升台弯知府王远为浙江巡抚。
这王远作为昔年王礼的亲信旧属,又在台弯理政半年有余,能力自不必多说。
前面朱怡炅因为进兵福建,而被搁置的一些政策方略在这家伙花了半年时间,竟是给慢慢做成了。
而今的台弯已有一府五县之地,比起原来新增两县,一县彰化,一县屏东。
虽是原来就定好的方略,但当初也只是初定,具体如何实施都还没安排,朱皇帝就着急出兵了。
却不想这王远居然一面梳理台弯内政,一面又以鼓励开垦、训练乡勇等手段,将多余人力用于南北外扩。
不仅缓和了原本台弯府沉重的人口压力,还充分开发了台西平原的土地,使大明对整个台西的控制力极大增强。
这着实可以算是政绩斐然了。
不单如此,这个王远还颇有想法,在开发台西平原,增设二县的同时,竟然还留心收集研究起了台东猎头土著们的生活习性,人口多寡,以及部落分布等等。
并在前番对朝廷的治政报告里,还将这些也通通书写其中。
看似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也因此,让朱怡炅记住了真正这么个人……
定都南京,正当朱怡炅还在忙着封赏与百官职分之事,礼部尚书林景裕却是忽然上奏,言称礼部已前后筹备数月,直觉眼下时机已然成熟,值此时刻正当昭告天下,正式开科取士了。
朱怡炅没有立即批驳,反而对着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可以看出,礼部确实已经准备充分,不仅仅有对两省士绅的态度暗察,甚至里头还有着一旦无人或者少人前来的各种备选方案。
可谓是所有能想到的,全都想到了。
总之,只要朱怡炅这位大明皇帝点头,那礼部那边保准会办的漂漂亮亮的。
仔细斟酌半晌,朱怡炅同样深觉眼下也确实到了该开科取士的时候了,而且既然礼部尚书能直接奏过来,说明内阁那边也应该通过了。
这场科举,与其说是为了取士、选拔人才,倒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表态,为的便是笼络天下士绅之心。
摊丁入亩的影响终究还是有的,虽然朱怡炅这边打算以开海作为补偿,但这海毕竟还没开,而且就算开了,这些士绅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怨气。
但只要科举一开就不一样了……
深思熟虑过后,朱怡炅于林景裕的奏疏上批复:“可!”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可于科举之中加明算科,赐同进士第。”
朱怡炅虽然同意科举,且也没有想过要把科举原来的进士八股文给改掉。
毕竟这玩意儿改了没用,真正的问题出在科举制度本身,而且八股文相对于一整套科举制度而言,也确实算得上是最公平好用的了。
它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让考生显示才能,而是在于标准化。
这些考生士子都是寒窗苦读来的,在治政上都只是小白一个,这八股文说到底便是以标准化选拔最优秀的那一批小白。
而朱怡炅添加的这个明算科,则纯粹是夹带私货的那种。
至少明算考出来了,这些进士起码能知道如何计算治下走过多少账目赋税,人口流动什么的,这样当起官来也不至于被架空。
至于其它对于时政的考试,这玩意儿本质上没啥用,都是一群屁都不懂的考生,你指望他们能发表什么好意见,就算发表了,也多半都是纸上谈兵的。
现在是三月中旬,朱怡炅这边从批复,到礼部按照既定手续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