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帝姬又要去气陛下了。
这诛心(划掉),尽孝悌之道的频率真高。
于是有不少欣赏的眼睛目送柔福帝姬离开的身影——其衣上绣龙栩栩如飞。
陆宰就是其中一个。
“帝姬是个体面人。”自皇帝从海外归来后,陆宰观察了几天帝姬的行止,如是感慨道。
有流程帝姬是真的走!
自皇帝从海外归来,住在清景园‘养病’后,帝姬是晨昏定省去给皇帝请安,然后不急不躁一道道把圣旨往外捧:比如‘朕躬不愈,令帝姬总录万机’;再比如‘中元节将至,帝姬可代朕祭祀太庙’。
甭管这些圣旨是不是出自皇帝本心,但反正帝姬拿到了。
于是从暂掌玺印,丝滑过渡到了临朝称制。
并且,自然而然就触发了宋朝女子临朝称制后的关键词——着天子衮服。
于是,在三日前的中元节祭祀宗庙之前,梁红玉将军在朝上请旨道:“当年章献明肃
皇后(刘娥)临朝称制,纲纪四方镇抚中外,祭祀宗庙之时,便着帝王衮服。”
“臣恭请帝姬效仿先贤,以安战乱之时天下百姓民心!”
此时身为殿前都虞候兼领御营使,即掌握着这临安城内外兵力的梁将军,提出这个‘帝姬着衮服祭祖’的建议,并友善问满朝同僚谁赞同谁反对,实在是……一种客气的通知。
是真的很客气,看,还引经据典的呢!正是给某些满口礼教旧规的御史、士大夫们一个台阶下。
不过帝姬的态度显然也很直白:台阶给了,识趣的就下去。
再不识趣的,台阶没了,也得被踢下去,那还可能摔个好歹。
于是朝臣们甭管内心如何想,面上就是统一的:啊对对对。帝姬既然临朝称制,就着帝王衮服吧。
满朝文武:这要是放在三国线,基本就是从剑履上朝入朝不趋,走到赐九锡加殊礼这一步了……再往下,可就该数辞数让勉为其难接受禅位了。
若不看经典三国线,只看本朝,帝姬也是很有太祖遗风嘛——
咦?这衮服怎么就披在我身上了呢?好吧,皇兄既然不良于行,那我只有勉为其难着帝服去祭祖了。
**
话说,中元节柔福头一回穿上衮服后,自然特意跑去清景园,展示给姜离看。
姜离点头:好看!
中元节啊,真是值得怀念的节日。
让她想起之前在明朝时,那一次中元节大点兵来了。
于是,中元节当日群臣们就听闻:考虑到陛下养病中不能出门去祭拜列祖列宗,帝姬就给陛下送了许多祭祀贡品纸钱等物,好让陛下在清景园内遥祭。
朝臣们一起赞美帝姬的孝心德行。
而姜离这边,直接把柔福送来的各色纸钱……烧给了明那边的故人们。
虽然是跨时间线,但也算是心到神知了。
*
中元节当日,看着柔福帝姬亲手给太祖烧栩栩如生的纸人贡品时,李纲等朝臣甚至忍不住想:要是把皇帝本人烧下去,太祖应该也挺高兴的……
其实柔福也在想:那要不是我姐,把完颜构烧下去给太祖添添喜气就好了。
不过……身着衮服跪拜宗庙的柔福,很快想到遥远的五国城:那里,还有一位皇帝哥哥伸长脖子等着回来呢。
她俯首行完最后一礼:总有一日,她会把那位皇帝哥哥,分批分次烧给列祖列宗,烧给天下万民。
想到这儿,大孝女帝姬又真情实感为了已经死掉的宋徽宗哭了起来。
父皇,您怎么就死的这么早,不给女儿尽孝的机会呢。
没关系,女儿定会事死如事生,将您棺椁请回来后,与兄长一视同仁地‘厚待’。
*
总之,正如此时映在陆宰眼中的龙样绣纹——自中元节衮服祭祖之后,柔福帝姬就若无其事换上了皇帝常服上朝。
大部分朝臣也跟着帝姬一样若无其事。
站出来反对的朝臣当然也有,不过很快得到了‘提前退休’的优厚待遇,羡煞旁人。
至于帝姬什么时候走出最后一步……
眼明心亮的朝臣都有差不多的猜测:大概是要在开封城,而不是在这临安城中吧。
尤其是今日,帝姬又下了封赏北地各路义军授官授爵的旨意,跟向金国承诺北人北归的当今皇帝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比——
北地官心民心若何,再不必问。
故而所有站在帝姬这边的朝臣,都很欣慰:帝姬走的真稳啊。
**
而稳稳的帝姬,此时正在进行每日最快乐的减压活动——
清景园外戍守的侍卫也好,在园内负责洒扫庭院、侍弄花草的宦官宫人也好,都见怪不怪听着里面皇帝对帝姬的发火。
伴随着各种砸东西出气的声音,乒乓响成一片。
好在……宫人们心道:也不用他们去额外收拾碎片,只需要将物件摆回原处即可:帝姬把陛下寝宫里的物件都换成了金属的,砸起来虽然响,但并不祸害东西。
唉,陛下现在也只能砸砸东西出气了。
而屋内——
“姐姐的准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