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出所料,帕斯凯维奇的公审效果非常差,血腥屠戮非但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反而让那些人成为了英雄。
这便是手段过于单一的后果,人的对血腥的忍受力会不断提高。其实人们并不傻,他们知道谁才是好人,只是不敢表达或是随波逐流。
由于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帕斯凯维奇也不敢冒进。
现在波兰的情况和当初车臣地区很像,只不过车臣人不会无耻到袭击后方辎重。但波兰人会,从之前的战斗纪录就知道波兰人非常喜欢袭击补给队。
袭击补给队的好处是可以让俄军缺乏补给从而士气低落,同时也可以补充己方所缺乏的物资,更可以提振士气。
波兰人大多数都是民兵,以及一时血勇的义勇军,士气对这些人来说尤为重要。
俄属波兰在俄国看来可能是弹丸之地,然而这片土地上却有着四五百万的军民,如果放在德意志邦联内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强邦,哪怕放眼欧洲也是一个中等国家。
帕斯凯维奇的十万大军想要与俄属波兰举国之力对抗还是少了点...
不过此时俄国的麻烦不止波兰,南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们早已习惯了趁火打劫和坐地起价。
他们在发现俄国在俄属波兰的战事吃紧之后立刻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要求减免赋税、减少服役年限,以及更多的赏赐和土地。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会愿意接受这样赤裸裸的打劫,更何况是脾气火爆的尼古拉一世呢?
但尼古拉一世也知道现在不是收拾这群哥萨克的时候,于是乎在乌瓦罗夫公爵的建议下决定派人与其谈判来缓和局势。
乌瓦罗夫公爵的想法是先安抚住这些哥萨克,甚至可以暂时答应他们中一部分人的部分条件,等到波兰问题解决之后再来解决这些麻烦的家伙。
乌瓦罗夫认为哥萨克根本就是一盘散沙,只要条件对一部分强大的部落有利,他们就会答应下来。
而一旦这些人答应了俄国的缓兵之计,哥萨克们脆弱的信任就会荡然无存,一旦其内部发生分化,那些哥萨克所谓的同盟也就不再存在了。
一群散兵游勇是不可能与强大的俄国抗衡的,等俄军腾出手来先收拾几个刺头,剩下的也就老实了,甚至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战争,那些哥萨克就会自我优化重新选择效忠。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俄国的使者刚刚进入草原就和一群醉酒的哥萨克起了冲突,在交战中俄国的使者被杀。
这一下事情变得麻烦了,由于数个哥萨克部落的人马混在一起,谁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人杀了俄国使者,沙皇更不可能选择忍气吞声。
毕竟大使被杀,这可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不仅是俄国的声望和沙皇的个人威望,而是一种对俄国统治权的严重挑战。
事已至此,双方便再无回旋余地,南俄草原烽烟再起,尼古拉一世决定派乌瓦罗夫公爵彻底剿灭南俄哥萨克叛乱。
此时的南俄哥萨克们却人心惶惶,毕竟他们可没想真的发动叛乱,只是想薅点羊毛而已。
除此之外高加索地区也传出了伊玛目·沙米尔重新归来的消息,当初在帕斯凯维奇的围剿下,伊玛目·沙米尔仅仅带着14个人狼狈地逃进了山中。
没人觉得伊玛目·沙米尔还能东山再起,他的手下几乎全灭,甚至达吉斯坦和车臣地区的男人都所剩无几。
帕斯凯维奇可不是什么善人,他在回圣彼得堡之前一直坚持留地不留人的政策,将当地人迁入南俄,再将俄国人迁入车臣。
对于任何抗拒迁移的车臣人严惩不贷,或是流放西伯利亚,或是直接处以死刑。
这种残酷已经超过了一般人能忍受的阈值,即便是车臣人这样不屈的民族也暂时屈服了。
所以起初没人相信伊玛目·沙米尔回归的消息,然而很快他就干出了几件大事,让俄国人不得不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
伊玛目·沙米尔的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上千人,并且换上了很多新式装备,还有近乎无尽的补给。
其实伊玛目·沙米尔并不是什么会撒豆成兵的魔法使,而是得到了某些国家的支持。
俄国人对奥斯曼帝国的鲸吞蚕食,引起了波斯帝国的恐慌。恰巧伊玛目·沙米尔战败正在寻求支持,奥斯曼人和波斯人与其一拍即合。
伊玛目·沙米尔的部队立刻恢复了元气,并且得到了一条长期获得物资的渠道。
与其提心吊胆害怕俄国人攻过来,不如给俄国人找点事做,这样俄国人就没功夫继续南侵了。
所以两国很欢迎伊玛目·沙米尔这样的人,毕竟这可比他们自己出人出力节省太多了。
波斯帝国的近况不比奥斯曼帝国强多少,《土库曼恰伊条约》之后波斯同样给俄国割让了大片土地。
比奥斯曼人更惨的是英国人盯上了波斯湾这块地方,波斯帝国不得不遭受英俄的双重夹击。
恺加王朝也已迟暮,封建王朝的弊端横生,矛盾日渐尖锐。内部王室政权,地方家族割据,外部不平等条约制约着王朝经济发展和改革。
恺加王朝为了自救也进行了改革,只不过国内的宗教和保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