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2 / 2)

二两娘子 清澜皓月 1638 字 3个月前

这年头,男人要上进,就得像魏楹埋头苦读,或者像二狗子埋头苦干。还有就是想走行伍的人家,勤学苦练武艺、骑射。

女子嘛,就得好好修炼这四项基本内容。

德行,沈寄自认不是道德品质低劣的;

容貌,生就了的骨骼、摆就了的相,后天的梳妆打扮她现在又不具备条件。

这两个略过不提。

言语嘛,她只能尽力模仿被这个时代的人认同的言行举止。

如今这十里八乡也就里正的女儿勉强算个小家碧玉,还算是出挑。

沈寄偶尔见到便比较留意她的言谈举止。其他的,就只有靠魏大娘等人说的去纠正改进了。

目前看来,除了接触较多的魏家母子,倒还没人怀疑过她什么。只是觉得魏家母子运气好得有点离谱而已,二两银子买回个丫头居然这么能挣钱。旁人关注的重点在这个上头。

而魏家母子的怀疑,则是集中在怀疑她来历不凡上。

反正不会轻易有人怀疑她不是原装就对了,她还是比较安全的。

魏大娘很快就回来了。

如今村里的事,与女子有关的,里正的女人召集人商量的时候,就会叫上魏大娘。

无他,她是村里唯一的秀才的娘。

邻村有个老秀才,乡试一直没过都挺受人尊重。开的私塾还蛮赚钱。

更别说魏楹这样一看就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年郎秀才了。

沈寄不知道里正还有给赞助的那些人知道魏楹打算尽全力考过乡试,却要停一届下次才去参加会试会有什么反应。

以前高三的时候,被给予重望的那些学习尖子填志愿,总是有老师、学校领导会不停的劝说报名校,诸如清华北大之类。

为的就是将来有机会在校门口拉个横幅‘祝贺XXX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实际就是为了学校的名声。

也不排除现在也有这样的人,也许县里学宫的夫子就有这样的想法。

魏楹如果明年十六岁就能成为两榜进士,能给学宫带来多大的荣耀啊!

倒是裴先生才是真正的看重魏楹,为他的长远发展考虑。

于学宫而言,考得好那是双赢。

万一有什么闪失,却是你自己发挥的问题。

心理素质不过硬,或者根本就是实力不够,我们看错你了。

总之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同我们却没有什么相干。

不过,魏楹应当是那种心底很有成算的人,比同龄人稳重不少。

他或许会犹豫,或许会彷徨,但是一旦做出了决定就绝不会动摇。

所以,沈寄一点都不担心他会被那些老家伙忽悠住,然后勉强自己去考。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着。到六月底的时候魏楹又回来了,这次要直接去华安府考试了。

秋闱八月初九开考,会有三场。

这一次,加上村里富户送的程仪、家里的积蓄,给魏楹凑了三十两银子带着上路。

“家里还有钱,你别舍不得花。天气热,租个好点的院子来住,千万别中了暑。吃好一点,不要亏待了自己……”

魏大娘一颗慈母心全化作了絮叨。

魏楹倒是挺耐心的听着,不时应几声。

“已经和胡胖子约好了会一同上路。到时候也租住在一处,娘就放心吧。”

胡胖子算是同魏楹走得比较近的同窗。

魏楹刚到镇上书院的时候,作为一个插班生,而且颇受书院德高望重的裴先生看重,比较受排挤。尤其他家境又十分的清贫。

能进书院读书的学子,家境还是颇为不错的。毕竟读书科举,其实也是一条相当烧钱的路。

至于胡胖子,一开始那纯粹是被魏楹丰富又很有特色的菜色吸引过去的。

用猪龙骨摆出的桥,白萝卜削成的明月漂浮在仿作河水的劲道汤汁上,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还有意境。

那是沈寄用简单食材给魏楹做的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

当时胡胖子凑过来问:“还有没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啊?”

魏楹正在从食盒里把菜拿出来,闻言也忍不住好奇的往里头瞅瞅。

然后用筷子夹出个同样是以白萝卜雕出来的‘玉人’放在桥上。

当时魏楹嘴角满是忍不住的笑意,寄姐的心思其实很巧啊。

不过这种她费尽心思做出来的菜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尔心血来潮又得闲才为之。

也难为她一路汤汤水水的送来。

这些都是各自干湿分开装放的,不然看着不会这么雅致。

而且,她雕工很好,明月好雕,玉人却难刻。

从前只知道她切菜刀走如飞,倒不知道她的雕工也这么好。

胡胖子一开始是提出要买寄姐,还不断提价。

魏楹当然不肯,一时说得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