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长嫂(完)(4 / 6)

面对又有热心人来请,楚云梨摆摆手:“之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又不是刘家的儿媳妇,去多了不合适!再说,之前伯母来请我,我去见了,刘启城当着我的面吐血身亡,我这再去,万一又……说不清楚嘛,不管我是不是真的克他们,还是不见的好。”

兄弟俩一去,刘母也只剩下一口气了,办完丧事的第二天,等有人发现时,她已经去了。

之前她还想着找个机会将银票和地契交给跪在灵堂前的孙子,奈何她起不来身,这么重要的东西又不放心请旁人转交……临终前,她只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村长身上。

刘母没了,两个孩子又回去跪。

值得一提的是,这接连几场丧事,刘小西从头到尾就没出现过。

等到刘母没了,把她葬下的当天。村长请了村里几位长辈,又让人请了楚云梨和赵家夫妻过去。

楚云梨到的时候,除了村里五六位长辈,还有杨家一大群人,本来村长是打算过了头七再说,奈何杨家人等不及,再把村里众人家中借来的锅碗瓢盆送走之后,就打算将刘家院子里能用的东西搬回去。

村长帮着办丧事,忙碌了几日,本就疲乏不堪,特别想睡一觉,刚刚躺下,得到这个消息,急忙忙赶了过来。

杨家听说老两口在离去前请了村长帮忙做见证,又见村长阻止自家搬东西,心头顿生不好的预感。一个个凑上去询问,村长只有一句话:等人到齐了再说。

楚云梨和赵家夫妻是最后一个到的,当着二十多人的面,村长拿出了当初与刘家夫妻定下的契书。

“这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刘家所有的东西包括院子和地,除了留出十亩肥地给刘小西,其余的东西全部属于清乐。即便是一双筷子,旁人也不得偷拿!”

最后一句话,是对着杨家人说的。

如果杨家多打听一下,知道村长有这份文书在,捧着大把银子上门去求,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要怪就怪杨家前脚才把人葬下,扭头就想把锅碗瓢盆拿回家,太着急了!

刘母的那些房契和银子,早已经被帮她穿衣裳的白氏收了,此时早已经落到了杨家人手中。

杨家兄弟几个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非说是村长和赵宝云合伙算计刘家钱财。

当然了,嘴上是这么说,他们心里却明白,此事多半是真的。

如果真是赵宝云贪图银子和村长合谋,凭着赵宝云和刘小西之间门的恩怨,即便是要分出一点给刘小西堵住众人的嘴,也不可能给足足十亩地。

事到如今,如果他们不争,如果他们不吵,那就一个子儿都拿不到。

杨家兄弟几个有人读过书,已经凑上前去看过了那份文书,确确实实写着所有的东西分给刘小西和清乐。至于杨家……从头到尾就没着墨,提都没提过。

村长一听这话,顿时气喘如牛,砰砰砰拍着桌子:“我劝你们赶紧把从这院子里拿走的东西拿回来,天黑之前没看见东西,那就去衙门辩一辩,偷几百两银子东西,凡是知情人,一个都逃不掉。主犯还会被秋后问斩。”

听到这话,杨家人心里一紧,他们确实想要银子,却也没想搭上自己的小命。

兄弟几个很不甘心,却还是乖乖回家把银票和地契送了回来。

其中银票少了五十两,楚云梨指出来了。

“那天伯母给我的时候,明明是一百九十多两!”

听到这话,回家去取银票的杨家老大从兜里掏了掏,又拿出了一张:“不是我想藏,是没拿干净。”

村长也懒得计较,反正东西是拿出来了,刘家的地契,因为地不在一片,不是一张,而是有几张,其中有两张加起来刚好是十亩。楚云梨没有接,而是把地契还到了村长手上。

“这个就麻烦您交到刘小西的手中,是我儿子的我拿了,但不是我们的,我不会碰。”

杨家人立刻就多想了,感觉赵宝云在指桑骂槐。但他们也不敢闹。

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曾经一伸手就能拿到,但如今事情闹开了,一家人放手也干脆。开玩笑,想要就得拿命去换,小命儿交代了也不一定拿得到手,那还折腾什么?

村长要去城里的罗家,楚云梨要把所有的地契挂在清乐名下,于是结伴同行。

先去的是罗家,村长的意思是,他不爱跑城里,叫上刘小西一起去衙门,一次就把事情办完。

刚好他不知道罗家所在,同行赵宝云还能带路。

楚云梨带着村长到罗成家,还没有到地方,就听到了一阵哭声,走近后才发现,罗家院子里的地上躺着几个人。

城里的各家院墙都是共用,声音稍微大点儿,隔壁就能听得清清楚楚。罗家最近发生的那些事,众人都看在眼里。

从众人的议论里,楚云梨拼凑出了前因后果。

罗成不干人事,不让妻子回家奔丧,还把人绑在屋子里。刘小西是个能忍的,装作自己乖顺,又提出要帮家里做饭,刚好那天附近有一位富商老爷需要一大批短工,工钱开得丰厚,罗家夫妻都去了,罗成做不成饭,又没有银子出去吃,便放了刘小西出来。

结果,刘小西做饭的时候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