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 26 章(1 / 3)

第二十六章

老金中午到三必茶铺去跟虞冷月、雪书一起吃午饭。

雪书做了三道菜,素鸡、素火腿跟青椒炒肉。

其实除了最后一道是肉菜,其他两道都是金陵有名的素菜,都是用豆腐、面筋做的。

大家分小碗而食。

老金吃了几口两道素菜,不住点头:“这素的菜,也很香啊。”

雪书笑道:“我们原是爱吃素的,金陵有句话叫‘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因不知道您爱不爱,又用香油点了的。”

老金笑呵呵的:“我虽然年纪大了,鼻子还好使,还没开饭就远远闻着香油的香味儿了。”

雪书生怕老金不喜欢金陵菜的口味,又起身去厨房门口,拽了一坨大蒜下来。

老金眼睛早就盯到厨房外面挂的一串大蒜了,笑眯眯接了,剥开了生吃。

虞冷月说:“雪书还做了些姜丝炒米、姜茶,我已经给您装好了,您等会儿也带些回去。”

老金笑声就没断过,迫不及待问:“两个小娘子中秋有没有生意要做?我还来给你们帮忙。”

虞冷月笑:“自然是有事要求您,就是怕耽误您跟家人过中秋。”

老金求之不得:“我这样的人有什么歇头,家里儿子媳妇也都忙着,孙子都没闲的。”

雪书便问老金:“您孙子多大了?”

铺子里还有些孩子爱吃的小点心,要是年纪还小爱吃甜的,也一并包给老金。

老金笑道:“不小咯,都在说亲了。”他脸上露出些许愁色。

虞冷月打趣道:“孙子也要成亲了,您还不高兴啊?”

老金笑起来总是堆了满脸慈爱的褶子:“两个小的倒是合得来。但那小娘子的娘,要一身做好的新衣裳当见面礼。我儿媳妇针线活儿不大好,又不肯让孩子他爹花钱出去请人做。我买的那匹尺头,搁在家里好几天了。”

总之就是较劲儿上了。

虞冷月问道:“孩子没姑姑姨母么?”

真要成事,也只好折中办了。

只不过依她看,老金家里似乎不是他老人家当家,连匹尺头都要他这个当祖父的出银子买,就算衣服做成了,亲事也难顺利进行下去。

老金道:“有两个姑姑的。后来都没了。”

雪书怔然抬头。

老金想起记忆里的两个女儿,柔和地笑道:“大的生孩子的时候没了,小的那时才定的人家,一场大病也去了。”

虞冷月心里一酸。

忽然也明白,为什么老金这般惦记着她们,常常随叫随到。

他那两个女儿没的时候,大抵年纪与她跟雪书差不离。

吃完饭。

老金看到院子里乱糟糟堆了一堆的竹筒,旁边还放了刀,就问她们:“这竹筒是要干啥的?”

提起这个,虞冷月正一脸为难。

同前世一样,人要衣装。

如今货物买卖,一样也要“衣”装,讲究个精致典雅。

在金陵时,虞冷月已经见多了许多精巧的包装,能拿出来卖的,不光要手艺,还兼具韵味,实在是个本事活儿,不容易做。

眼下有个她算是有新意的点子,说起来不难,实施起来,没想到比想象中的难多了。

“我想的是在竹筒上削个半圆的面出来,在面上画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图样,像个花窗一样。可惜削了几个竹筒,就废了几个。一会儿只能出去请木匠回来帮忙。”

虞冷月苦着小脸。

老金弯腰捡起竹筒跟刀,坐在小杌子上。

一刀刀削下去,手有些颤颤巍巍的,可轻重拿捏准确,一个椭圆的青白面立刻出来。

他举起来问虞冷月:“是不是这样?”

虞冷月跟雪书都走上前,双双惊喜道:“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

“想不到您还有这手艺!”

虞冷月坐到旁边歪着脑袋观看。

老金继续拿竹筒削,低着头面带笑容解释:“我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学点儿。以前做过一段日子的木工,后来带我的师傅那会儿去世了,我学艺不精,就没做了。”

不过削几个竹筒的侧面,还是成的。

不用虞冷月说什么,老金就帮忙把竹筒全部都削了。

虞冷月当然要给工钱,只是同样的工钱,老金做的活儿比外面的人自然细致得多。说起来,还是她们赚了。

雪书便提出,帮老金把那匹尺头,做成成衣。

晚上走之前,老金说:“补墙、补漆那些个活计,我也都能粗粗做些,再有这样的事,还来找我就是。”

“好,一定找您。”

就这样,虞冷月留下了老金家里的地址。

中秋将至。

虞冷月和雪书没得早歇,两人各司其职,一个在厨房,一个在灯下描竹筒。

虞冷月在尝试做月饼,像趁着中秋应景儿,多挣一份辛苦钱。

但是没做成。

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前世什么都方便,就会有什么都容易的错觉,直到如今许多事都得自己上手,才发现原来什么都不容易。

且不说做月饼详尽的步骤古今不同。

月饼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