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3 / 4)

的书生 。

而天子既然巡幸于他处 , 总不能只显示武力底蕴 。

浩浩荡荡的仪仗还未抵达许州 , 后续的旨意就已下达了 。

一条是 , 为了显示天子有恩于民 , 对许 、 郑二州的囚徒予以放免 。

这个从汉朝时候就传承下来的大赦规矩 , 到了唐朝执行得更为频繁 。 除了按照太宗留下的规矩一一官吏枉法受财罪犯不在赦列之外 , 其余的囚徒都能被从牢房之中释放出来 。

此外 , 李治有意祭拜许州郑州的先贤之墓 。

包括了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公孙侨和东汉太丘长陈宾 。 〇 D

在完成了祭奠典礼之后 , 再行校阅兵马 , 举行射御竞技 。

这个先后顺序的理由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 , 可若从中细究 , 又难免觉得有些问题 。

说是陛下在车马离开洛阳后不久 , 就得了风寒 。 虽然情况并不严重 , 以随行医官所见 , 至多有个两三日的时间就能痊愈 , 不至于出现耽误演武的情况 。 但在从洛阳到许州郑州郊野大营安顿的这段时间内 , 有些时务便先交由皇后协助打理 。

这也并非涉及朝政要务之事 , 最多就是对于沿途行程和礼节需要前来问询一二 , 所以可以捡交权柄 。

可许敬宗望着那座代表天子的銮载 , 又朝着那头正在忙碌的皇后看了一眼 , 还是不由陷入了深思 。

院下这是什么意思呢 ?

许敬宗历经官场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 不会愚蠢到真觉得这是陛下生了病 。

以离开洛阳之前陛下的身体情况 , 他也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突变 。

更为特别的是皇后担负起责任和祭拜那两位先贤这两件事 。

前者不是个寻常的信号 。 因为以他所见太宗朝的情况看 , 皇后至多就是住在距离外朝更近一点的地方 , 也能对于太子的教育多加上心 , 这便是属于天子对皇后的优待了 。 还远远不到这种能让皇后直接与前朝官员沿途商议路程 、 确认各地官员接受检阅流程的地步 。

至于被祭拜的两人 , 以许敬宗的文化素养 , 不会不知道他们的来历 。 就比如说公孙侨 , 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 , 叫做子产 。

若说这个名字就不难让人想到他在辅佐郑国期间做出的种种举措 , 比如说他整顿了田制 , 对私人田产也加以编制纳税 , 对于郑国王室来说 , 这一通自上而下的整顿维护的是国家安定 , 可对于原本拥有特权的贵族来说 , 子产的种种举动却是在损害他们的利益 。

至于另一位太丘长陈宾 , 则素来以品德高尚著称 , 以德治管理地方 , 自己却一身清贫 , 家中三代人出行也仅有一辆自驾的破车而已 。 以至于有了 “ 真人东行 “ 的美誉

就像陛下在来到洛阳后 , 就令安定公主以前洛州刺史贾敦颐为道德楷模一样 ,

选择这样的两个人物 , 是不是也另有目的呢 ?

再想想此前陛下和长孙无忌之间再一次出现的针锋相对 , 许敬宗觉得自己可能品味出其中意思了 。

那么问题来了 , 倘若这真是陛下有所隐喻的话 , 他到底要不要接上这个暗示呢 ?

要让他声援废王立武 , 没问题 , 这还能说 , 区区后宫之事 , 陡下乐意去做就好 , 关旁人什么事 。

要让他攀咬褚遂良 , 这也没问题 。 毕竟褚遂良早年间就有被贬斥的情况 , 最多说一句旧事重提 。

可要对付长孙无忌 , 那就是另外的情况了 。 万一陛下只是一时之间没想通和长孙太尉之间的关系 , 到时候真做出了什么事情后还要重新反悔 , 那遭殃的岂不就是他们这些率先行动的人了吗 。

许敬宗没有这等家族背景在后头支持着 , 天然就少了几分胆魄 。

但他可以确信 , 他在与皇后打照面的时候 , 从她那里投过来的目光 , 分明是意有所指 。

他更瞬见了李义府这个家伙在随行众人之中颐指气使的做派 。

若轮身份和起点 , 李义府比他还低 , 现在却已算凌驾在了他的上头 。

这不由让他想到 , 他此前的行动就是慢了一步 , 先让别人去当了探路之人 , 这才让自己没拿上头功 。 他也早已选择了陛下的立场 , 根本就没有什么从中反悔退缩的余地 。

谁知道这一次他若不参与进来 , 会不会再被追究责任呢 。

他可是从瓦岗军投奔李唐 , 一度因长孙皇后葬礼失仪还能得到起复的人啊 。 在生存之道上 , 真是少有人能有他这样的眼力了 。

许敬宗咬了咬牙 , 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 。

傍晚扎营之时 , 担负礼部职责的许敬宗便带着抄录完毕的祭拜先人章程找上了皇后 。 但比起将此事上奏给她 , 让她确认是否要将其挪交给许州官员筹备用具 , 许敬宗更愚说的 , 还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