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扛把子刘备(1 / 2)

三国之天下无双正文第九百三十七章扛把子刘备说起刘备,刘争不禁就想起了自己了解过的一些东西。

其实《三国志》上,对于刘备的身世描写,并不是特别的详细,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其作者陈寿,曾经在蜀汉当官,也算是刘备的官员,多少对刘备有一些旧情,所以吹捧一下刘备,将刘备塑造成一个家境贫寒、织席贩履、身处逆境、却又胸怀大志的上进好青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参考一下其他的一些注解,就可以知道,这里面有的内容,有一些颠覆性的东西。

刘备从小丧父,跟着母亲长大。父亲在死之前只不过是县城里的一个小官吏,并不能够给刘备的家庭带来多大的余资。

不过,刘备虽然生父早亡,但是刘家的宗族势力,在当地却是印象力极大。

一来是,刘备的身份,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皇族后裔,刘胜是西汉的人物,刘备则是东汉,这其中相差了几百年。

几百年的繁衍下来,刘家在当地的印象力根深蒂固,尽管刘备失去了父亲,但是有宗族的势力在,刘备年轻的时候,也不可能穷困潦倒。

这一点,从刘备能够在十来岁的时候,跟随公孙瓒,同宗刘德然一起拜师卢植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没有一点势力的话,是不可能拜在卢植的门下的。

而通过公孙瓒的一些事迹可以发现,公孙瓒求学的地点,是洛阳,可以知道,刘备年轻的时候,是和公孙瓒一起在洛阳,求学于卢植的。

先不说,从幽州的涿县到洛阳,这中间有多远,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任何收入,全靠家里的资助,在外求学,这是多大的一笔开支。

如果刘备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的话,所谓的织席贩履之辈,是不可能负担的起,他前往洛阳游学的费用的。

就当时的背景,就相当于现代的山沟沟的里的村里人,跑到京城去游学一样困难。

既然刘备不远千里从幽州跑去洛阳求学,还是找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儒卢植当老师,应该学会很多的东西,成为一代名家吧。

诶,还真不是,刘备应该是一个学渣。

刘备在洛阳没有好好求学,应该和后世的那些个富家子弟一样,不务正业,天天夜店泡妞,只不过当时的洛阳应该没有夜店,刘备估计只能天天斗鸡斗狗,留恋于青楼。

这一点,从当时在洛阳一同求学的公孙瓒身上也能看出来,公孙瓒和刘备在史书上的记载都是,略见书传,意思就是粗通文墨。

跟着卢植这样的老师,学的却这是这水平,怎么看都是给老师丢脸了。

富二代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也都是家里给的,刘备跟着自己的堂兄弟刘德然在洛阳逍遥快活了几年之后,盘缠应该用的差不多了,所以总归还是要回家的。

回到了涿县老家的刘备,应该已经成年了,弱冠之年,差不多就得自己开始谋生了,宗族不可能庇护资助一辈子。

在洛阳游学的那几年,刘备见惯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又结交了很多权贵朋友,刘备的心早就已经野了,自然不可能安分守己。

桓灵时代,地方秩序崩毁,邪教蔓延、流贼丛生;此时离黄巾之乱爆发,还剩不足三年。

为了维护地方治安,许多地区自发成立、或雇佣流民武装,类似后世的团练。

这玩意儿在东汉叫“郡贼”;在民国时叫“保安团”,指靠出卖武力,收取保护费的土匪集团。

刘备回到了涿县老家之后,就打着自己洛阳游学生的名号,靠着当时信息不灵、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大环境,开始招募徒众,组建非法武装集团。

备受刘备器重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加入刘备的社团的。

这一点,可以从关羽的身上得到验证,关羽本不是幽州人,他是河东解县人,因为在老家犯了罪,舍命逃亡才来到了幽州涿县。

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就是,在老家犯了事,跑路到了幽州,看见刘备这个社团里招马仔,关羽本就狠辣,很快就加入了刘备的社团,依靠自身的勇武,混到了社团大哥之一的位置。

有了地盘和人手之后,刘备也可以说是不愁吃喝了,愁的就是一个身份问题了。

所以他的社团要洗白,从黑变成白,倒也很简单,那就是军功。

正巧又赶上了张角这个倒霉蛋子,居然搞什么起义,幽州也有好几股的黄巾贼,于是刘备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开始了剿灭黄巾贼的活动。

而刘备剿灭黄巾军的时候,这个时候担任幽州刺史的人,却是刘焉。

早期的刘备,一直没有在幽州有什么进展,甚至很多军功,都被刘焉给克扣了,因为刘焉觉得刘备这家伙的身份有问题,所以刘备才会去冀州投靠自己的老师卢植。

他们也是在这个时候结下的梁子。

后来的刘备,一直都因为这个事情,对刘焉颇为记恨,只是一直都找不到机会来报仇。

现在实力壮大的刘备,终于找到了机会,又哪里会不将这个面子找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