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营销鬼才(2 / 8)

。因为他的学生电影绝对会亏本,没有必要再为这部电影投入宣发费用。那只会让联美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仅仅因为一部学生电影的低价发行就将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联美卖给K·科克里安是将联美推入了深渊,是对电影艺术的玷污,是对联美员工的轻视与不尊重。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为了自己浅薄的利益,使得员工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失业破产。他的目光短浅,也注定会为自己的傲慢与狂妄的承诺付出代价,米高梅也会后悔接手联美,后悔向奥斯蒙德伸出援手。”
《纽约时报》从哪得知那么多签约的细节?又怎么对奥斯蒙德那么大怨气?
琼恩百思不得其解。
而《电影评价》的文章几乎完全与《纽约时报》站在了对立面。
库布里克的亲笔影评可是个重量级的话题,能带动杂志的不少销量。但如果仅仅将简短的影评放上来,肯定会令人大失所望。
于是编辑绞尽了脑汁。
无法继续从库布里克这边下手,就去深挖这部《多格板箱》的电影内容、导演、演员,凑也要凑个几千几万单词。
但他的人脉和情报显然逊色于《纽约时报》,没能得到联美收购案更多的细节,也根本对电影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重点讲解了演员和导演的事迹。
“斯坦利·库布里克认为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新意,令人眼前一亮。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功劳。”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父亲收购了联美,但经营不善使联美破产。但奥斯蒙德从小耳目渲染,年仅两岁就跟着父母参观拜访了《2001太空漫游》的拍摄片场,在进入纽约大学进行系统学习电影制作前,曾经担任库布里克《闪灵》的电影助理。库布里克算得上是他电影路上的导师,对他的影响颇深,也直接影响了《多格版箱》。”
“经过调查联络,我们得知,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SAT成绩和入学短片非常优秀。出于学校对学生隐私及版权的保护,我们无从得知短片的题材和内容。但据悉,奥斯蒙德本人的作品使得南加州大学与纽约大学电影系对他进行了争抢。”
这话说得有些过高了,南加大和纽约大学都想要他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他身后的联美,而不是他的短片。
“...最终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更胜一筹,马丁·斯科塞斯甚至将奥斯蒙德招揽到了自己的旗下,对他赏识有加。”
“这部电影本身是用于交付大二上学期课题作业的电影,但故事题材致敬《闪灵》,投资400万美元,邀请来了著名演员肖恩·康纳利、娜塔莎·金斯基、马歇尔·保罗等,乐曲选择与配乐也请来了...”
“...米高梅电影公司同样对这部学生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以低廉的要价发行《多格板箱》。”
行了。
这下谁都知道《纽约时报》和《电影评论》中有人在胡编乱造了。
电影在市场、影评人的口中都会有一定的风向性。起码在主流媒体之间,不会有如此鲜明矛盾的对立。毕竟他们根本不至于为了一部还没上映的电影与同行宣战开撕。
尽管行业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但他们彼此之间一直都有利益往来,新媒体行业讲究的就是消息灵通,而想要消息快速准确,就少不了人脉支持。同行之间的消息交易就根植于他们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琼恩非常不解,为什么《纽约时报》没有收到库布里克的影评投稿,又为什么这篇文章指向性这么强,甚至明显针对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并且虽然刻意隐藏、文章中甚至有几处贬低米高梅的言语,但干他们这行的经验足够老道,一眼就看出这篇文章的来源、起码信息来源应该是来自米高梅电影公司。
他怀着狐疑又不敢置信的态度走进了收发室:“昨天都给哪些公司发了传真或者打了电话?”
收发室的小孩满脸的惶恐,连忙翻出了记录表:“呃...律师所、联美...”
他接连报了七八个名字,最后,说出了那个琼恩一点都不想听到的公司:“...纽约时报。”
“...发的什么?”
琼恩深吸了一口气。
“用碎纸机碎掉了。”
对方诚实地回答,并且疑惑:“昨天联美的负责人说是您给的文件要隐秘发给《纽约时报》。就交给了一直与对方联络的斯坦先生,他负责联络对接《时报》那边的人。”
“...”
琼恩不敢置信地看了他一眼:“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对。”
似乎突然察觉到了什么,以为自己闯了什么祸,年纪不大的实习生连忙道:“出了什么问题吗?需要和《纽约时报》那边协商吗?是文件不对吗?”
“...不。算了。”
想也不用想就知道那文件上写了些什么内容。琼恩有些头痛地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昨天他还在担忧对方对电影宣发内幕和需求一无所知,今天却发现对方比自己还要老谋深算。
“这件事你不要和任何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