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1 / 3)

圣旨迅速传至各地。

为宣扬得更加彻底,传诏使令还使人骑马坐驴,不断在县镇乃至各地驰道上来回奔波,以露布飞捷的方式将圣旨传入各地黔首的耳中。

所谓露布飞捷,便是送捷报的人在凡有人烟之地高呼而过,让捷报消息传遍天下。

用在传颂圣旨上也是个妙招。

起码没有进城的黔首也很快得知消息,各地里正啬夫的住所险些被他们给挤塌。

黔首们也顾不上家里的事了。

他们拖家带口堵在门外,大声询问圣旨的真实性。

突如其来的消息也让大秦上下的里正和啬夫们都陷入议论和迷茫中,他们纷纷选择安抚黔首,而后再亲自赶往县镇询问县令县丞,领取并阅读从咸阳送来的城报,最后再赶回自家里巷。

“回来了,回来了!”

“里正,里正……里正回来了!”

先前散开的黔首们又如蚂蚁般汇聚在一起。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落在里正身上,眼里写满了渴望:“里正,您问过没?”

“那消息……是真的假的啊?”

“往后田赋是真的十税一了吗?”

里正们纷纷给出肯定的答复:“没错。”

甚至精于计算者更是细细计算一番,得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若算上其余的赋税,按着咱们去年的收成啥的……总共能少上三成,不!或许还要多!”

黔首们目瞪口呆,怔怔立在原地。

片刻以后,哗然声如风浪般席卷过人群。

黔首们喜气洋洋,更有甚者欢歌载舞!

不知道多少人家闹腾到深夜,这才意犹未尽地睡下。只是次日清晨,他们又得到新的消息:“听说了吗?又有圣旨到了!”

“又有圣旨?”

“不会是要……要修改吧?”

黔首们惴惴不安,赶到那边才得知这道圣旨与普通黔首无关:“陛下有旨,令先六国诸侯后裔以及部分官员之后入咸阳。”

黔首们长舒了口气,完全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即便有人在人群里各种质疑,他们也毫不在意……哦,也不是。有人眼明手快,直接将这些人给举报了,顺带还拿了份奖励。

至于六国诸侯后裔也彻底傻了眼。

他们还想借黔首之力,再来尝试逃脱,没想到黔首们压根没把他们放在心上,继续去庆祝减税之事。

对待六国诸侯后裔,郡守县令态度便要严厉许多。

几乎是旨意到达的当天,他们便齐齐被送入马车,朝着咸阳城奔去。

再到立春前一日,又传来一道圣旨。

黔首们紧张兮兮地来到县镇,听闻是始皇帝下令各地扩大学室,征收学子。

“什么嘛……我还以为是啥大消息。”

“哈哈哈哈秦王也不至于朝令夕改,放心吧!”

“呸,昨

天最担心的不就是你们几个吗?”

“嘿嘿,这不经过昨天我就放心了嘛!”

“就是就是!”

“再说昨天是被人吓着,咱们也不是那么想的。”

“啊……就是那个传假话的吧?”

“对对对!说的就是他们,太恶心了。”

“就是就是,就是不盼着咱们好!”

黔首们一边讨论,一边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回走。

他们对读书啥的无甚兴趣,只要能吃饱喝暖就已心满意足。

与他们反应截然相反的则是学子。

得到消息赶来的他们纷纷驻足于公告栏前,反反复复将圣旨看了数遍。

有人眉心紧锁,有人满脸欢喜。

县镇里的酒肆茶馆今日生意格外好,满腹心事的学子们纷纷聚在这里,商讨着圣旨上的内容。

“你们说这回的圣旨是什么意思?”

“我想定然是朝廷想要招揽有识之士!”

“真的假的啊……秦王还通缉了那么多人!”

“说的也是……”有人叹了口气,“你们听说没?往日被秦王奉为上宾的儒生好些都被充入骊山为奴,据说还有人被流放到泰伯山去了!”

“嘶……这个天去泰伯山?”

“那不被冻死,也得被熊吃了!”

“果然……秦王暴戾!”

“之前还要求各地暂停办学,现在又说要重新置办书院……我担心是什么圈套。”

“要我说咱们得再观望观望!”

“瞧瞧他们把六国诸侯后裔都迁到咸阳城……不知道是存了何等心思。”

“要我说你才存了别的心思吧!”

“……?”那人悚然一惊,猛地转身向身后看去。

隔壁桌的学子冷着脸盯着他,大声叱道:“你瞎说什么呢你?被流放到泰伯山,还有充为隶臣的那些人根本不是儒生,而是方士!”

被反驳的几人涨红了脸。

有人不服气地咕哝:“你们又怎么知道的?怕是被忽悠了吧。”

“被忽悠的是你们才对。”

“就是就是!知道魏国名士张耳吗?他之前被朝廷通缉悬赏一千金,如今已是砀郡的郡守!”

此话一出,酒肆里瞬间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