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舒答应配合开封府查清狄青通敌叛国案,作为交换条件,展昭要教会她轻功。 在轻功的诱惑下,赵凌舒查案比之前积极了许多,很快就将目标锁定在城北一个技艺精湛的刺青师身上。 经常看推理破案剧的都知道,一般这种要找到证人的时候,证人就会被灭口。 小说里也是如此,他们刚查出开封府里会这种针法的刺青师是谁后,那个刺青师就吊死在家里了。 线索再一次断了。 可是哪有这么巧合的事,他们才刚查到这个刺青师身上,刺青师就吊死了。摆明着是杀人灭口。 包拯怒不可遏:天子脚下,居然做出杀人灭口这样的事,还有没有王法! 赵凌舒心里叹道:王法是统治者规定的,有没有还不是看他的意思。 但看着包拯气得脸更黑了,没敢说,她清了清嗓子安慰包拯:包大人何必动怒呢?虽然刺青师的线索断了,但他的死也产生了一条新的线索。 包拯依旧皱着眉头:可是现场并未留下痕迹。 刺青师住的偏僻又独居,连个证人都没有,家中干净整洁连个脚印都没有,哪有什么线索? 赵凌舒:有!刺青师指甲缝里除了有木屑、墙灰、麻绳组织之外,还有一些皮屑,但死者的身上并没有抓伤。 说明他死前在剧烈的挣扎,甚至抓伤了凶手的皮肤。包拯摇头叹息:只凭抓伤就想捉凶手,谈何容易。 赵凌舒也觉得有点难,但谁让古代没有DNA检验技术和指纹识别等技术呢。要是有这些,分分钟就能找到凶手。 案子越来越复杂,水也越来越浑。 不过也不是全无收获,赵凌舒:包大人,狄青如今还在狱中,杀人灭口的事肯定与他无关,再加上其他线索已经能证明狄青是清白的了。 包拯迟疑道:可是真凶…… 赵凌舒:我们刚查出刺青师这条线索,刺青师就死了,很明显背后之人不想让我们继续查下去。包大人不如先把狄青救出来,暂时了结此案,让幕后之人放松警惕,再徐徐图之。】 宋仁宗时期 赵祯: “??”就这?查了这么久就这? 到底是谁通敌叛国啊!!! />赵祯目光从众人脸上掠过,脸色愈发阴沉,有种吊着一口气不上不下的感觉。 是不是庞太师做的给句准话啊? 如果是庞太师做的,那就是假的,毕竟无论是庞籍还是张尧佐都不会做出这种事,史书上也没这方面的记载,不然天幕早就说了。 如果不是庞太师,而是另有其人,那就要好好掂量了。 赵祯想知道书里真正通敌叛国的人是谁,大臣们也想知道啊,这种事言语不详,只会徒生猜忌啊!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认为自己一定是清白的。 大秦 秦始皇疑惑: “为何会找不到凶手?既然能推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以及死者抓伤了凶手,那全城搜查就是,这有何难?" 而且都没有黔首举报可疑人物吗? 秦始皇很不理解,明明知道了这么多为何还是查不出真凶,把可疑人物都捉起来审问啊!这可是通敌叛国的大罪,自然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要不是涉案的是狄青这种得力干将,一开始就应该直接处死好吧!这要是他早就破案了,哪里会等到现在。 出身法家的李斯,对法相当敏感,通过天幕说的几条宋刑统,他已然猜到后世刑法远比大秦律法宽容。 而且书中的包拯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从他审案从不用刑就能看出,李斯虽不认可这种法子,但也不得不敬佩这种人。 在他看来,只要能达到目的,严刑逼供又如何。况且大部分人本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指望他们在不用刑的情况下认罪,无异于天方夜谭。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听得直皱眉: “就这样?” 虽然他对轻功更感兴趣,但这是通敌叛国耶!不查清楚,大宋的皇帝晚上不会睡不着吗? 通敌叛国这种事有什么好说的,该夷三族的夷三族,诛九族的诛九族,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磨磨唧唧什么,直接把可疑的人全部捉起来,大刑伺候,还怕他们不招?这般轻拿轻放能镇得住谁? 幕后之人只会变本加厉而不会就此收手。 > 大臣们:"??" 汲黯不解: “陛下这是何意?” 刘彻指着地图集上的北宋疆域图, “瞧瞧,这宋朝北有大辽,西有西夏、回鹘、吐蕃
第129章 一百二十九(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