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则天皇帝的面首? 一更(1 / 9)

高仙芝与封常清还在说说笑笑。

“离家前, 我记得还没到八月会呢(中秋),如今重阳已过,接近年关,今岁你也得跟着我回去, 烤它一只过厅羊, 暖暖和和在风炉上烧酒喝!”

封常清难得唇角带上笑意,默认了主将的蛮横要求。

七娘耳边听着这家常对话, 眼前却是两人将被斩杀于潼关的文字, 眼中的诧异便无法再遮掩住。

幸而无人注意到这一点。

班师回朝的路上,七娘都在琢磨这件事。

最叫七娘意外的是, 安史之乱居然已经离身边人如此近,其中干系又是如此血淋淋。

诬陷二位将军的人, 叫做边令诚。

是陛下特派,驻高仙芝军的监军宦官。

监军听来威风,说白了,不过就是帝王安排在蕃将与汉将身边的眼线。像他这样的存在, 在整个大唐都不在少数,会被全军尊称为一声“中使”。

七娘忍不住想, 李林甫确实带来了重用蕃将的盛世,可陛下呢,他不也同样造就宦官当道、指点朝政军务的局面吗?

她得想个主意, 提醒二位将军注意身边中使。

……

七娘想的都很好,但实践起来却实在难。

直到抵达安西, 高仙芝二人也没听明白七娘的暗示。

这番话确实不能明说。毕竟, 论到底高仙芝是李林甫推荐上位的蕃将,与突骑施人哥舒翰一样,目前来说还算是李林甫派。

她只能暗戳戳的, 先给宦官边令诚上起了糖衣炮弹。

边令诚这个人还真吃这一套,心中对七娘比高仙芝二人满意多了。

大军回到河西,边令诚还琢磨着要为七娘再美言几句添上战功呢,安西四镇节度夫蒙灵察便来找茬了。

边令诚听着外头吵嚷,问道:“怎么回事?”

七娘简单概括:“不过就是这位羌族的夫蒙节帅,对高仙芝越过自己上奏捷报的行为不满,正耍威风,不肯给他记战功呢。”

边令诚闻言,面带鄙夷:“区区羌人,也敢做圣人的主。”说完,便将此事添油加醋地重新修书一封,上奏密报给长安。

这件事很快就有了下文。

正赶上新年,军中上下一片沸腾。

驻边将士们大多在边地寻了新妇,安家落户。这时候能比预先设想的早回家中团圆,自然欢喜异常。

圣人派来的特使就是这时候到的,敕令犒赏全军,并特意升任高仙芝为新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兼任鸿胪卿;封常清也被奏为节度判官,加从五品朝散大夫。

另外,下诏命夫蒙灵察回京。

七娘抬眸的时候,正巧看到高仙芝接了诏书,对着已经卸任的夫蒙灵察恭敬行拜礼,不由“吭哧”笑出来。

她这回可算是意识到了宦官的威力。

七娘蠢蠢欲动,开始盘算着更多边令诚这样的“中使”的力量。

这就像是过小年给灶王爷嘴上抹蜜吃,在她看来,一切为了达成目标,算不得丢人。

*

长安沉睡在一片月色中。

今年的年节,中书令李林甫府上拜帖从未间断过。李大相公在朝中的地位水涨船高,那些元日进京朝见的蕃将、州县朝集使入长安,便免不得要来府中走一遭。

爱财者留下腰包里的金银,骄傲者低下高昂的头颅。

李林甫要的,便是臣服。

安禄山入京也免不得这一遭。

他是因为李林甫的私心而崛起成为节度使的人。看似比不得牛仙客入朝做了宰相,却是实打实的拥有了兵权。

安禄山为此欢喜,揣着不该有的野心入了李府,却在见到李林甫带的一刹那,万般膨胀的心思都被这位宰辅含笑道破,威势震慑之下,一一消了个干净。

寒冬天里,虎背熊腰的蕃将从大相公府中出来,已经是汗流浃背。

安禄山回头,忌惮地再望一眼府邸,大跨步离开。

他会遏制野心,直到扶他上位的李林甫倒台。

……

李林甫并不知道安禄山的新年诅咒。

年节之后便是春闱,他为了与张九龄留存的那一小部分势力相斗,将贡举选拔的礼部,以及栓选的吏部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林甫啜了口茶,对侍奉在侧的儿子道:“今春,陛下又下诏在民间广求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入皇城面圣,直达天听。你说,我怎么能叫这些个贱民进去放肆妄言,污了陛下的耳呢。”

若是说些什么不该说的,岂非不好收场?

李岫一直担忧阿耶会为权势所反噬。

听闻如此言论,放下手中茶壶,跪地俯身劝导:“父亲身居高位,更应谨言慎行啊,若因此得罪整个大唐的寒士,岂不是仇怨满天下。他日一旦落难,只怕是要召来万人踩踏。”

李林甫听过这话,却是一脸好笑:“你当我不弄他们,他们日后就会放过我吗?”

见李岫被问住了,他又道:“你也不小了,怎么想法还是这般天真。”

陛下重用他,多半是因为当年他与惠妃为伍,力荐寿王殿下为储君。有这层私怨在,他就绝不会得了权势,便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