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糟,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
然而她话还没说完,忽然发现整个西式班的女生,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
她们的双眸跟会发射激光一样,紧紧盯着她…像凶狠的狼。
…这,看错了吧。
二楼西式班因为学费昂贵,学员都是矜贵优雅的大小姐,怎么会跟狼扯上关系。
可现状就是这样。
跨班的同学头皮发麻,感觉只要多说一句,这群优雅女人就会变身护食的狼扑咬上来。
这个联想让她下意识躲避视线,问:“怎…怎么了?“
“怎么能说《巴黎梦》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回答同学的人是西式班班长,平时高傲冷漠的一位小姐,此时却为一个陌生作者展开争论:“这本书是我见过,最有剧情最有意义的书,女主也是我见过最有力量的抗争女性。”
“…”同学无奈地裂开嘴角,“女主是有力量的抗争女性?难道这是本革命?”
其实她这样说,本意是想调侃对方用词不当。虽然寻人同学不是西式班,但也算研习过法语,知道书名叫《巴黎梦》,能起这个名字,肯定不是流血。
却没想到,班长冷脸沉默片刻,居然郑重地点头了。
“没错,可以这样说。”
“啊?还真的是革命啊!”革命还看得那么津津有味,这不是有病吗?
正好这个时候,寻人同学的朋友终于看完最后一眼,舍得抬起头来分出一丝精力给隔壁。
她说:“NoNoNo,不是革命。这本书讲的是华夏女主改变命运,成为歌剧之巅的故事,不过我关心的剧情是女主身边的男友们…天啊,无论是导演还是作曲家,都好优秀好有魅力。”
班长扶扶眼镜,说:“我更欣赏女主搞事业的态度,最后决定去百老汇的章节太刺激了。”
…华夏人女主、法国、歌剧、男友们…这几个新颖标签冲击少女们的心防。
就连一开始毫不关心的同学,也产生好奇:“天啊,真的会有华夏人在国外成名吗?”
几个没看过《巴黎梦》的同学也站起来,围在先看完的同学身边,合起来看同一本书。
原本她们只是想随便瞄几眼,却被不同寻常的开头,还有曲折险胜的剧情所吸引。
无论是女主初入法兰西时乘坐的地铁,还是英格兰酒店和笛卡地大街的区别,这种剧情新鲜又符合国人口味的文字,无一不在诱惑着大家。
“天啊,好想试试看瞬间转移半座城市的感觉。”
“英格兰酒店多贵啊,会有中央国宾馆贵吗?”
“天啊,如果是我独身进入法国,可能活不过十天…”
…
女孩们就像看现代电视剧一样,叽叽喳喳讨论起来,再加上女主是华夏人,初入法兰西的剧情设定,让读者下意识地将自己代入进去。
——代入感,就是成功的关键点。
这也是为什么黎觉予的,在上海比在东京、巴黎两地,更快吸引到国内同龄女孩。而中蕴含的女性能力,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她们。
班长扶扶眼镜,心满意足地说:“我能感觉到,作者真有歌剧界闯荡的经历,所以剧情才会如此真实扣人心弦,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剧情中汲取到不少信心。”
“下节课开始,我要好好学习,打败那些洋女孩!”
除了这些豪情壮志的宣言外,还有专注于剧情的读者:“可惜为什么没有百老汇后续了,难道梦系列还差一本《纽约梦》吗?”
“是啊,怎么少了一本。”
…
黎昭走进来的时候,就听到大家在聊什么法兰西,什么歌剧的事情。
她也是西式班的学生,不过因为是插班生,再加上黎家财富不够深厚,所以一直没交到什么要好的朋友。听到这些话后,她想起自己的法兰西的经历,说:“在法兰西真的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华夏女高音。”
“真的?!”所有人应声回头,面带惊讶。
黎昭被这一双双精光闪到了,疑惑地重复:“对的啊…怎么了?”
“那个女高音是怎么样的,是像书本那样出色吗,替补转正一夜爆红…?”
其实黎昭哪知道玛丽怎么红的,她法语不太好也没看过《巴黎梦》,面对同学们的关注,只能含糊地说:“哪有那么夸张,就是歌剧界普通的名气罢了,你们说的都是虚构的。”
“唉,也是。”
大伙也是听到黎昭的话,差点以为女主是真人,现在回想这种认知的确离谱。
怎么会有人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又不是在写日记。
还有同学想问法兰西的相关,没想到黎昭居然没坐过地铁,也没住过英格兰酒店,住的是非常普通的小旅馆…顿时失望脸色难掩,。
如果不是礼貌家教撑着,恐怕直接一哄而散了。
意识到气氛不对的黎昭,只能怒力将话题讲得更新颖点、生动点:“我到法兰西的时候,还被歌剧听众们误当成华夏女高音玛丽了,法国大使还给我献花,夸我长得漂亮。”
“我说我不是玛丽,他们还不信,夸我长的好看。”
可惜黎昭说来说去,总能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