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纽约日记(7)(1 / 5)

双层巴士慢悠悠驶来,在百老汇第39号楼停下。

准备观赏今晚歌剧的观众们踱步下来,他们大多穿着礼服,携带伴侣,手中还拿着歌剧专用的望远镜。

都是些知识分子,对威廉导演主导的《波西米亚人》评价很高。

“Juff是个不错的演员,我之前看过他的《卡门》…”

有人拿着节目单,问:“饰演咪咪的女高音是谁?从来没见过的名字…”

没人回复他,因为没人知道玛丽是谁。

只有英国绅士出声,不带希望地评价道:“希望这个新人不要毁掉咪咪这角色。毕竟她的名字…”

英国人没说完,但大家都知道:在英国,厨房女佣们一律都叫玛丽。

就这样,表演还没开始,玛丽.黎觉予就在观众心中,留下不太坏但又没那么好的印象。

大都会歌剧院内部装饰仿造欧洲歌剧院,边缘镶嵌金光闪闪的外层,廊下被贵妇人长裙,来来往往拖得一尘不染。

通过狭长通道,走进开阔的观众席。《波西米亚人》的舞台装饰是欧洲歌剧的套路模板,高亢的天花板、仿造上世纪巴黎拉丁区破破烂烂的街景,下首台阶坐着四位贫穷青年艺术家,正是四名主要的男演员——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尔切洛,,哲学家柯林和音乐家舒奥纳。

他们一出现,观众们立刻拿起望远镜,远远品评他们的扮相:“普普通通。”

“虽然不亮眼,倒很符合主角形象。”

“他们的衣服是在华尔街流浪汉身上扒拉的吗?”

鲁道夫坐在台阶上,笑得脸几乎僵硬——在乐队指挥上台前,人气最高的他需要负责在幕间拉客,吸引报社社交栏记者拍摄留影。

鲁道夫咧着嘴,用气音跟同伴吐槽:“我敢肯定,他们在说我们的衣服不好看。”

“忍忍吧。”同伴也练就一副腹语功底:“谁让我们不是亚当斯爷爷的亲孙子呢。”

观众进场差不多的时候,乐队指挥让四名男演员下来,换他上去,这才拯救快笑歪嘴的鲁道夫等人。

乐队指挥整理衣襟,站到舞台后方,轻声咳嗽的声音被环状舞台装置扩散到观众席远方,听众们纷纷收起和隔壁人的交谈,认真注视舞台中央。

刚刚还闹哄哄的剧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就像人们集体消失一样。

交响乐队指挥心满意足,手持金黄色的指挥棒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度,表演正式开始——寒冷的圣诞夜,鲁道夫和他的朋友们冻得可怜,为了取暖,他们烧掉鲁道夫最新的诗稿集,可对于渐渐下降的室温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在几句交谈声后,几人决定去咖啡馆避寒,忽然,鲁道夫想起自己有一篇待完成的稿子,就让其他人先走,自己写完后跟上。

第一幕的前部剧情很简单,四人都是关系熟络的老员工,演出来的友谊真实不似假扮。

在抑扬顿挫的台词带动下,观众们渐渐入戏,身体前倾眼神专注。

虽然没人说话,但听众们都开始对后半截剧情产生兴趣——因为《波西米亚人》第一幕戏中,鲁道夫和咪咪相见的场景,诞生两段神话级的咏叹调…

五分钟后,舞台装饰开始变动。

三名男演员下台,鲁道夫独自呆在房间书写诗歌…忽然,一阵轻微虚弱的敲门声响起,看过波西米亚人的观众们都意识到:是咪咪来了。

那个和英国厨房女仆有着同一个名字的女高音。

观众席上,周辰溥坐在第三排中间位置,隔壁是他旧金山商户。

两人沉默地观看歌剧,周辰溥不说话是因为他没看过,而商户不说话则是在专心欣赏。

敲门声响起的时候,商户笑着说:“希望不是长得像施特劳斯一样的女高音。”

“怎么说?”

“施特劳斯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女高音了,唱得也很好,但是她是个乐天派,天生肥胖的体格不适合出演很多歌剧的女角色…我去年看过不少被她荼毒的歌剧。”

周辰溥笑了一下,没有加入评价,毕竟他不懂歌剧。

他唯一听过的两场歌剧,女高音演员都是同一个人,都是…忽然,周辰溥的视线定格在舞台某道纤细白影上,差点惊得当场站起身来。

这是什么情况?

周辰溥单手抓紧扶手,双眉紧凑,唇瓣紧抿,目光死死盯着舞台上的女主角。

知道的,知道他遇到熟人,不知道的还以为银行家碰到贷款钉子户了。

就连他隔壁的旧金山商户也误解了,问:“怎么了?她在你银行借钱不还吗?”

“不是。”周辰溥简单回答,没有要详细解释的意思,因为他不知道要怎么解释这场缘分。

时间仿佛拉回到半年前和一年前,那时候他分别在宝冢和克里希剧场,看过这个女孩,而现在…他们又在大都会相见了。

真的有人能在身兼数职的同时,光速走红吗?

周辰溥开始怀疑,如果那时候打车去香榭丽舍大街看一眼,恐怕会看到她在那里化妆。

舞台上。

黎觉予刚亮相,就成功让剧院全体观众同时停止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