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一间茶室里,马风正意气风发地带着四五个社员,搞着他们自己的私活儿。
这个活儿,他已经弄了个把月,准备明年大三进入实习期后,就花更多精力在这上面,把这份事业做大。
茶室的使用权,是他问一个女社员、同时也是他的准女友忽悠来的。
一个17岁的年轻漂亮女生,名叫闻莺。虽然比马风还大了一岁,但反而是78级的学妹,也是系里最漂亮的。
谁让马风跟着顾骜一起开了挂呢,读到大二都才16岁的男生,在学校里找不到比自己年轻的妹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闻莺的母亲姓何,就是这间茶室的经营者。(是商业口的国营工作人员,不是个体户茶室)
既然知道女儿在跟那个虽然长相朴素、但人挺踏实能说会道的小子处对象,她也就不会问对方谈占用房子的费用。
何况马风还很上道,不影响茶室的正常经营,对女方长辈嘴又甜,很能讨好未来丈母娘。
这是一间湖畔公园里的廊亭式仿古建筑,半边是伸往湖里的画舫状结构,半边在岸上。还用链子围了一片大约能摆二十张桌面积的公园空地,马路对面就是少年宫。
即使是在刚刚开放的79年,这里的外国游人依然如织。
马风在茶室的招牌上,又贴了中英文双语的“英语角/english-er”。自然会有偶尔路过的外国客人,在这里驻足停留,喝点茶,买点藕粉点心,茶室的生意自然比原先还好上不少。
尽管大多数外国客人都是有外事部门专门派的翻译跟着的,一般不让人民围观,也绝对不会允许对外宾进行服务性收费。(当时卖东西给外国人是可以的,但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收费,必须是国营的,特许经营)
但马风等人有师专的招牌,他又能来事儿,跟旅游部门关系打点得不错,许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他们偶尔可以用“练口语”的名义,私下里偷偷收两三美元的外国人小费,做个事实上的野导游。
学校里一些与马风关系铁的同学,知道马风这里有好处,也就隐隐然尊马风为77级英语系的扛把子,唯他马首是瞻,经常来这里练口语,顺带接私活,渐渐聚拢起十几号人马。
有了稳定的可用人力资源后,马风凭借着他自己敏锐的经商头脑,以及此前跟着顾哥亦步亦趋学来的眼光,准备干一些更大的事儿。
比如最近他就通过他爸的渠道,揽了两个文宣部门的活儿——马爸爸在省文联工作,只不过不是作协或者影视口那些实权人物,而是冷灶一些的戏剧曲艺类的文联干部。
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文联干部了。认识的人面、关系摆在那里,只要想经营,门路总比普通人多。
省文联作协、影视口的同志,今年来随着政策的开放,尝试引进一些外国可以过审的、电影,想翻译成汉语,但缺乏翻译人才。马风从他爸那儿知道了这个商机后,就利用手头的口语社,做起了二道贩子。
顾哥在《人人日报》上的金玉良言,马风当然是全文拜读,并且供在那儿当金科玉律学习的。
所以马风知道,雇佣七个以上工人干活,给他们开工资,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他只买卖,不雇佣——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偶尔说到“最近有某一本英文,省文联找上面审过之后认为可以引进,但是缺人翻译”,然后自然会有小弟“自发”去干这个事情。
这可不是雇佣,而是当事人出于提升个人英语学习的兴趣,先“自发”地完成了义务劳动。
然后马风“不经意间”发现这个本来无商业目的的学习成果可以利用,就给点成本补偿,拿去完成文联的发包工作。
这绝对不违反纪律。
货不是他卖的,也不是他买的,他只是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为同学们的课堂作业,寻找点“废物利用”的回本机会。
“做了大学生,前途真是一片光明呐,每天十美元的小费,每周两三百块人民币的翻译稿费,还赚得这么体面,不用倒卖辅导书破瓷器。等暑假顾哥回来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看看我的出息。”马风沾沾自喜地想。
就在他美滋滋的时候,一辆小轿车停在了茶室旁边的空地上。这车居然直接开到了湖边的青石板步行街路面上,也没任何人管。
马风正觉得奇怪,却看见一个隔壁班的马仔,从副驾驶位上下来,殷勤地绕到另一侧开门,还一边吆喝:“马哥,你同学找。”
然后,在所有人的注目中,顾骜锁了车,跟马风扣肩搭背,很熟的样子。
马风突然意识到自己错得很离谱。
他还以为自己干出的这番事业,已经足以在顾哥面前邀功显摆了呢。
——
ps:下周强推,下周五上架。所以,这一章更完后,还有5天10章的免费章节。
所以,本书一开始的新书期活粉数加更活动暂时延迟,到上架日爆更,目前网页排行榜上是467活粉,如果在下周四之前满500个,上架首日加3k字。另外,累计“护法”加更承诺开始生效,所有“执事”以上打赏都是累计的,目前本书已经累计到一